商业意图控制编辑室,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问题。但问题是,为什么到了这个时代,历经了200多年的新闻业,终于被成功地强奸了?
2008年年初,我遇见了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他曾经是《时代》周刊的记者,一个我很喜欢的记者,很有成就的记者。
我原本以为,他会在这个行业里面呆很长的时间—事实上,以某种形式呆一辈子。可是他的话却吓坏了我。他说,我已经决定不做这行了。他现在的职业,是帮助企业做调查:有点靠近本行,但却是天壤之别。他的理由很简单:你看看《洛杉矶时报》的遭遇,这还是一个做新闻的时代吗?
《洛杉矶时报》曾经是美国毫无争论的第三大报,国际声名仅次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它也曾经是由钱德勒家族控制的家族媒体。家族易手之后,《洛杉矶时报》在几个大型的传媒集团中不断流转,直至2000 年被总部位于芝加哥的论坛公司(Tribune)所吞并。短短5年,《洛杉矶时报》四易总编辑,全是因为拒绝降低成本,裁撤编辑人员。
当然,这不仅仅是《洛杉矶时报》的独特事件。美国新闻人对于编辑室的控制权,已经日渐式微了。我不能不承认我的朋友言之有理。于是蓦然想起肯奥利塔(KenAuletta)2004 年的作品《幕后故事》(Backstory:Inside the Business ofNews)来。
奥利塔是《纽约客》的媒体行业记者。他在这个行业中已经浸淫了20多年之久。早在1992 年,他就出版了评析三大电视网衰落的《三只瞎眼老鼠》(Three Blind Mice:How the TV Networks Lost Their Way)。而那个时候,互联网还在襁褓之中。
在美国,新闻作为一门生意,新闻编辑室与经营部门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也积怨甚深。然而,在印刷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里,可以说,一直到20世纪90 年代,无论经营部门如何地疯狂、冷静、耍手段、哭考妣,最后的胜者,往往都是编辑室;因为出版人,也就是报业的业主,都站在了编辑室的立场上。在那个资讯相对贫乏、媒体空间有限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明白:内容为王是一个不容挑战的行业先决条件,谁敢牺牲内容,谁就打包走人。盖特利斯(Gay Talese)1969 年出版的《王国与权力》(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是《纽约时报》的历史总结,一句话,最残酷的斗争发生在编辑部门,没有经营部门什么事。
但是奥利塔的媒体历史,恰恰起源于90 年代的后期。从那个时代起,编辑室的衰弱,几乎可以一泻千里来形容。
编辑:
周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