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地道“港味”


来源:人民日报

端午节来香港,除可观赏维港声势浩大的国际龙舟赛事外,还可到大屿山的大澳,看看香港独有的龙舟活动——游涌。客家山歌、舞龙舞狮、谜语、春秋二祭、点灯、盆菜……香港非遗普查的项目十分广泛,涵盖香港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古老的粤剧因“入遗”焕发新风采。 资料图片

什么是地道“港味”?是兰桂坊的活色生香,还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流光潋滟?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还是古惑仔的江湖情?是菠萝包,还是港式奶茶?都对,却不全。长洲太平清醮、中秋大坑舞火龙、大澳端午龙舟游涌、粤剧、凉茶……这些穿越历史风尘而来、“烟火气”十足的传统文化、习俗,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虽大多不为外人熟知,却是地道“港味”的鲜活体现。

中式嘉年华

传承百年历久弥新

打开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网站,首页头条是2014长洲太平清醮重头戏“包山嘉年华”的活动预告。长洲,这个位于港岛西南海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小岛,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因太平清醮而沸腾。“醮”,为祭祀之意,相传清中叶长洲瘟疫盛行,居民设坛拜祭,求神明保佑,疫症才得消除。当年, 岛上的北帝庙前会搭建三个挂满平安包子的包山以为祭坛,居民相信这些包子能保一家平安,所以“醮”期后每个氏族都会派人抢包,渐渐发展为现在的“抢包山”比赛,成为长洲太平清醮的高潮,“包山节”由此得名。节庆期间,岛上舞龙舞狮锣鼓喧天,“抢包山”比赛、飘色会景巡游精彩纷呈,吸引上万民众和游人参与,热闹程度尤胜农历新年,还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选为“全球十大古怪节日”之一!

2011年,长洲太平清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它一起上榜的香港“非遗”项目还有端午节大澳龙舟游涌、中秋节大坑舞火龙、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这些有百年历史,源起于消灾灭瘟、祈求平安的中式嘉年华,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与各类舶来的洋节和谐共存,成为香港中西合璧、古今融汇的最佳注脚。

端午节来香港,除可观赏维港声势浩大的国际龙舟赛事外,还可到大屿山的大澳,看看香港独有的龙舟活动——游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澳乡民都会划着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神艇”,巡游各水道间,并沿途焚烧宝烛;棚屋居民则朝着龙舟拜祭,祈求合家平安、驱除疾病,游涌仪式过后便是展现力与美的龙舟竞渡。

观赏大坑舞火龙,则无需舟车劳顿到离岛,因为大坑村就在繁华的铜锣湾商业区附近。中秋节前后一连三晚,锣鼓声中,一条长67米、插有逾万枝线香的火龙在300人手中飞舞翻腾,平日宁静的巷陌顿时烟香缭绕、火光闪烁,充满生气!

香港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是潮汕人文风俗的传承,历经岁月流转,已经不复“鬼节”的阴森。香港现有潮籍人士120多万,他们所办的盂兰胜会,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底,活动包括祭祀、烧纸钱、派平安米、福物竞投、神功戏演出等。

粤剧与凉茶:

古韵悠扬药香沁脾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还有两项香港与广东、澳门联合申报的项目——粤剧、凉茶,其中粤港澳联合申报的粤剧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中式嘉年华的热闹喜庆不同,粤剧与凉茶以其古朴的韵味和趣致装点着这座水泥森林。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在香港,无论是影视明星还是流行歌手,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黄口小儿,对粤剧《帝女花》中的著名唱段都能来上几句,粤剧名伶罗家英等也跨界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粤剧在香港,历经多年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与光华,曲高和不寡,知音众多。在老戏院、在大戏棚,在人山人海的庙会,在电视荧屏,一出出经典剧目、一个个经典唱段在上演,那唱不尽的酸甜苦辣、演不完的悲欢离合,是香港人心中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与所有的传统文化一样,粤剧在香港也面临流行文化的冲击,但总体生存状况良好。除了群众基础深厚之外,回归后特区政府在保存、推广及发展粤剧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功不可没。特别是“申遗”成功之后,特区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着力营造有利粤剧发展的文化生态。民政事务局多次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兴建粤剧专用场地,资助了多项艺术教育、社区推广及观众拓展计划。

为了让有“南国红豆”之誉的粤剧后继有人,香港社会各界也付出了很多心力。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推出“粤剧小豆苗”计划,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粤剧文化。位于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里设置了“粤剧文物馆”,馆藏粤剧文物23000多项;里头还特意搭制了一个戏棚,让观众置身其中,即可感受粤剧的魅力。

对粤剧的由衷喜爱,代表着香港人的艺术品位。对凉茶的不离不弃,则彰显了香港人的生活智慧。每当感冒初起、喉咙痛、长痘痘的时候,香港人都会去凉茶铺喝杯凉茶。凉茶非茶,是一系列中国传统药用保健饮品的统称,在气候湿热的香港,常见的凉茶都有清热祛湿的疗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凉茶铺大都设有点唱机、电视机,成为街坊消闲的地方。如今,凉茶铺的密度虽然已大不如前,但凉茶在香港人的生活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中环的两家凉茶老店“春回堂”和“公利真料竹蔗水”依然生意兴隆,贪方便的年轻人则爱到超市或便利商店购买瓶装凉茶,方便随时随地饮用。

非遗大盘点:

理清家底重点扶持

弹丸之地的香港,究竟有多少可称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2009年8月,香港康文署委聘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开始进行全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工作小组广泛研究和实地考察了700多个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并根据普查结果、参考专业意见,于2013年6月提交了一份建议清单,共包括五大类477个项目。香港康文署就此清单展开了公众咨询。咨询结束后,当局将结合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编制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客家山歌、舞龙舞狮、谜语、春秋二祭、点灯、盆菜……香港非遗普查的项目十分广泛,涵盖香港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港府希望通过普查和编制清单,理清家底,以加强宣传、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清单还可为政府提供参考依据,对具有高度重要性和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大都会、小地方,四面八方来的人”,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这样描述香港。他说,普查完成后,相信大家都会为这个城市能保存这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惊讶。然而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经老去,项目有失传隐忧,为普查倾注大量心力的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十分担心。普查团队认为,需要营造一个欣赏及接受传统技艺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变人们“传统”即是“落后”的成见。编制清单只是第一步,非遗保护,香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郭小璇]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 旅游 凤凰旅游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