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湖景区会所多数不再做餐饮 转型应“缺啥补啥”


来源:钱江晚报

西湖首先拿出景区内会所的转型方案,其中只保留了一家餐饮企业。其他会所如何转型?专家认为要从需求出发,缺什么补什么

西湖景区30家关停会所如何转型,这个自去年年底以来,大家一直关注的话题,昨天有了新进展。按照昨天起在西湖博物馆公示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30家中只有天外天才能提供餐饮服务。 

昨天,《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在西湖博物馆公示,这份公示展示了未来几十年的西湖边,各种旅游业态会怎么改变。这也是国内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第一个《业态规划》。

《规划》中最受人关注的一点,就是西湖景区已关停的30家高档经营场所的转型。30家场所,《规划》给出了30个大框架的转型方向。除老字号“天外天”平价转型外,按照目前公示的《规划》文本,其他29家今后都不能提供餐饮服务。

《规划》主要起草人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宋峰教授表示,29家场所,今后除主要展陈和服务外,只能配套提供三明治、简餐等小服务。目前《规划》处于公示阶段,还有修改的余地。

西湖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刘颖表示,衷心希望广大市民和游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30家西湖高档经营场所今后转型方向是否可行,有两条标准。第一是以市民游客是否满意、是否拥护、是否接受为标准;第二,以是否提供面向大众的服务为标准。

  为何29家会所将餐饮一刀切?原因是环湖餐饮已饱和,需要做减法。

  “西湖环湖餐馆数目已达饱和状态;从长远发展看,不但目前这些场所需要转型,西湖环湖餐饮,也许还需继续做减法。”《规划》执笔人宋峰说。宋峰首先亮出了一组《规划》中的统计数据——西湖景区餐饮业共653家,数量比例超过业态总数的20%,环湖景区餐饮业数目占总数的28%,位居第一。倒是西湖西南的九溪附近,是餐饮服务最薄弱的区块。

 北大世遗中心团队约20人,2014年春节前开始进行大量基础资料的调阅、现场调研、问卷访谈等工作,进行《规划》的研究和编制。

  “西湖是一座嵌在城市中心区的湖,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它不像九寨沟,一方面远离城市,一方面景区内只有5家餐馆,如果这5家餐馆关停,游客就没有地方吃饭。”刘颖说,北山街附近有青芝坞、白沙泉、东山弄,南山路附近有吴山广场美食街、河坊街等等餐饮服务聚集区,“少了这20多家餐馆,游客在西湖景区吃饭,没有问题。”

  游客想要享受高档餐饮服务,西湖景区依然能提供。刘颖掰着指头数,比如楼外楼、花港海航、新新饭店、香格里拉饭店等都有高端餐饮,“想要孝敬父母,让他们吃得好一点,在西湖景区,也可以享受这样的服务。”

  文创成了转型关键词,西湖未来要在这里花大力气。

  “政府投入的文化设施偏少,这次关停高档经营场所,我们反思,要抓住机遇,干脆往公益性方向发展。”刘颖说。环湖核心区走一圈,十几公里下来,放眼望去,吃饭的地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可是,我们能在几处听到琴声、闻到书香、感受文化呢?政府投入的文化设施偏少,这次关停高档经营场所,我们反思,要抓住机遇,干脆往公益性方向上发展,所以做一个刚性的规定——这20多家,就不提供餐饮服务了。如果放一个小小的餐饮口子,难保几年后,哪家场所里头,可能1个包厢又开始悄悄提供高档餐饮服务、侵占公共资源……”

  目前西湖景区内的文创产业共计444家,占业态总量的14.4%,明显少得多——其中设计服务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和艺术品占有较高比重,文化会展业、教育培训业等公益性行业所占比重较低。

  “文创产业,在西湖景区刚刚起步,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刘颖说,比如旅游纪念品,西湖拥有年游客人次2800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是,我们拿不出像样的西湖特别旅游纪念品来奉献给游客。”

  在西湖发展文创产业,景区将配套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希望更多社会资源转向这个方向。

  至于天外天这样的老字号保留它的餐饮功能,刘颖则觉得应该从文化的延续上看:“若让天外天去搞文创,也是一种文化的割裂。同时,《规划》中也非常明确,天外天要做大众平价餐饮,游客想吃10元一碗的阳春面,没问题。”

 

  周永广:会所转型,应“缺啥补啥”

  周永广博士曾经主导参与杭州运河、余杭塘河以及西湖周边景观等多项规划,而且他一直关注会所,早在本报2009年报道《西湖边的会所风越刮越猛》时,他就从旅游规划学的角度,论证了在沿湖黄金地段建立会所是不合理的。

  当时他的主要理由是,会所的最大弊病就在于它的非公开性,或者是以高消费形成了实际上的不公开,进而打断了游客游览的节奏,一线湖景被重新割据。

  而这一次的规划,最大的亮点也在于开放性,公开性,并且通过一些丰富的业态给了游客更大的旅游空间和旅游体验。

  开放性是此次会所整治赢得民心的一点。

  至于开放后的会所应该做什么,周永广说,像这一类地处黄金景点、具有历史文保价值的建筑里,一般国际上都遵循“轻度开发”的理念。

  所谓轻度开发,就是简单的开发,不能对建筑本身做太大的改变,或者与其历史价值太过背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会所里做餐饮,一定要是“轻餐饮”,也就是说不能有厨房。可以做咖啡馆,或者茶馆,这也比较符合杭州人的休闲习惯。

  “从目前透露的规划初稿来看,好像会所改大众茶馆比较多,有点单一,其实我们可以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这一个旅游带最缺什么,又正好可以与建筑的历史文化本身切合,就补什么。”

  如果西湖边有各种独特的茶馆、咖啡吧、展厅和书店,游客一定能够慢下来,而旅游利润和体验很多就出在“慢”上,市民也一定觉得更丰富,这样一来,还湖于民就再一次得到了落实。

  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每所老建筑都要有文化链

  教授仲向平,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头衔“杭州老房子研究专家”,他很喜欢这个头衔,“因为我沉迷在杭州所有老房子的故事里”,所以,“南山路上的1917花园,你知道它是黄郛的故居吗?知道蒋介石宋美龄在这里住过吗?知道毛泽东朱德都在这里办过公吗?”

  这就是老建筑的故事,就是这些个老房子的迷人之处,如果这一次会所的重整起航能够把历史文化还有经营全部串起来,那是多么棒的一件事。

  掌握老建筑的全盘信息量会更有助开发。

  如果一栋老房子有近百年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全盘掌握,深入挖掘,自然成竹在胸。开发犹如作画,从哪个角度来强化何种特质,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历史文化很重要,谁来养也很重要。

  这是一个三角关系,经营问题不能回避。从目前规划的定位来看这些会所是大众的,但是大众的也可以是时尚的,有内涵的,值得一去再去的。比如大多会所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南山路上的会所可以做成美院学生的创作展示基地。文化可以平民,但文化本身不廉价。

  每所老建筑都要有一个产业链也是一个文化链。

  我们畅想一下,如果在1917花园餐厅,这里就是一个小小博物馆,这里有呈现黄郛的故事,有蒋介石宋美龄的生活痕迹,还有毛泽东的工作记录。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立体的,照片文字实物,有摆放,有上墙,有场景再现,还有时尚的插入。在这里也许可能喝到“美龄纯咖”,是经过历史考究正是宋美龄爱喝的那一款咖啡;这里还一定能够买到《黄郛传》。“维也纳舒伯特的旧居里,能够买到他所有的唱片,你觉得在旧居里买到的唱片是不是和在音像店里买到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最后,仲老师还有个建议,能不能有一所老会所变身雷锋事迹陈列馆,这是杭州的精神根底。

[责任编辑:邬静娜]

标签:西湖 餐饮 会所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