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蓝莓讲述:母亲晚年,我没让她过上舒心日子


来源:凤凰时尚

母亲的离去让她猛醒,悲痛、自责、悔恨交织在一起,深深地敲击着她的内心,涤荡着她的灵魂,她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蓝莓讲述:母亲晚年,我没让她过上舒心日子

母亲的离去让她猛醒,悲痛、自责、悔恨交织在一起,深深地敲击着她的内心,涤荡着她的灵魂,她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本期关键词:自责]

     

闻心是位退休职工,来报社找我时,带来了她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用了一辈子的袜底板。她说:“看到这个袜底板,就想起自己劳碌一生的母亲。人年纪越大,越能体谅父母,可很多人,却再也没有报偿的机会……”

1994年重阳节这天,闻心的母亲突发脑溢血,深度昏迷了两天两夜后与世长辞。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眼窝渗出两滴泪珠,来帮忙料理后事的老人们讲,这种现象很少见。时至今日,母亲眼窝的那两滴泪,仍然让她心存不安,总忍不住想:在母亲的两滴眼泪里,会不会包含着失望和伤心?母亲对她,会不会一直带着埋怨呢?

母亲的离去让她猛醒,悲痛、自责、悔恨交织在一起,深深地敲击着她的内心,涤荡着她的灵魂,她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第一章

母亲三岁时家乡闹瘟疫,村子里死了很多人。母亲的亲生父母,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相继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母亲有个叔叔,当时还没有成家,一个男人也带不了这么小的孩子。于是,母亲的叔叔将母亲送给了深山沟里一对善良的老夫妻。

母亲的养母一辈子没有生育,领养了一儿一女,对母亲疼爱有加,管教也严,母亲十几岁时就能像大人一样缝缝补补推碾子拉磨了。母亲十七岁那年,在其养母的包办下,嫁给了年长她十七岁的我父亲。

我父亲的命更苦。他三岁时我的奶奶就因病去世了。我爷爷是教书的先生,父亲有一个姐姐,爷爷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过日子。父亲八岁那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爷爷死在了回家的路上。爷爷去世后,一户有钱的好心人家收留了我父亲和姑姑,姑姑给这家人做童养媳。

父亲十岁那年,姑姑要过门了(出嫁)。按照当地风俗,女孩出嫁之前要给自己过世的父母上喜坟。上坟那天,正值隆冬时节,姑姑在爷爷奶奶坟前哭了一整天,由于过度悲伤和极度寒冷,回家后就病倒了,不久便撒手人寰。从此,十岁的父亲彻底成了孤儿,他是靠吃百家饭长大的。

父亲的一生平平淡淡与世无争,性格不温不火。他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到点吃饭到点上班,工资交家。至于家里的其他事情,父亲从不过问,也不帮忙,什么吃喝穿戴、柴米油盐,通通不闻不问。对子女的教育,父亲也是漠不关心。对于我们的错误,不知父亲是视而不见,还是他认为那不是什么问题,总之作为他的孩子,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印象深刻的教育。父亲从小没有亲人的关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在孤独流浪中长大,身上没有陈规陋习、没有不良嗜好,已经是很不错了,只是情感这根神经在他身上早已枯萎。他完全不懂得体贴母亲,也不会疼爱我们,这也许是他特殊的成长经历使然吧!于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生活上的一切压力,都只能由母亲一个人来扛。

父亲在一家旅店工作,工资一直较低。母亲共生育一子三女,六口之家全靠父亲每月三十几元的工资维持,生活非常困难。六口人扯三床被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舅母早年去世,扔下三个年幼的孩子(舅舅没有续弦),都由母亲照顾。母亲支撑着两个家庭,拉扯着七个孩子。十口人的穿戴———单衣棉衣、单鞋棉鞋,全靠母亲一针一线来完成。印象里,母亲一年四季总是半宿半宿地做针线活。因为没有材料,我们上小学之前,冬天穿的鞋都是母亲用苞米叶子做的。

上世纪60年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母亲用从地里挖回的白蒿拌上玉米面做成窝头,每人分一个,就是一顿饭。没有野菜的季节,我们就吃榆树钱、榆树皮。采回的榆树钱,母亲用水洗净,撒上玉米面再放点盐拌匀,蒸着给我们吃。这还是“好吃”的,更糟糕的是水煮榆树皮,又黏又苦又滑,实在难以下咽。

有一次也不知道吃了什么,姐姐的脸像“大头人”似的,肿胀好几天也不见消退,想必是我们采回了什么有毒的野菜。那样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吃“代食”那些年,母亲很少与我们同桌进餐。当我们吃得狼吞虎咽时,母亲总是在一旁默默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长期的饥饿、劳累,致使时年才三十二岁的母亲就停了月经,医生说是饿的。

母亲的身体非常不好,身高不足一米五。母亲说她十二岁以后就没长个儿。严重的关节炎使她整个身体都变了形,胳膊像跨筐似的伸不直,手腕、脚踝的关节凸起老高,像扣着大半个鹌鹑蛋似的,一双手既伸不直又攥不上……

据说,这种病是水质问题导致的。母亲娘家所在的那个屯,和她年纪相仿的人,不论男女长得都这样,好像一个妈生的似的。不光长得不好看,关键是疼,胳膊、腿都疼得动弹不得。记得母亲每天早上起床后,站到地上,手扶着炕沿,先活动一阵子腿脚,像运动员上场之前必须先热身一样,之后才能迈步走动。到了晚上,劳作一天的母亲要用手拉着裤腿才有力气上炕。

母亲常说,这都是乡下的井水把她害成这个样子。但是,在我们家乡的那个县城刚接通自来水的时候,却没有人使用,原因是吃自来水需要付钱。于是,居委会的人便挨门逐户地劝说。母亲没有文化,也不懂什么科学,但她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像她一样落得关节炎的毛病。于是,我们家第一个带头吃上了自来水。一向勤俭持家的母亲,这次“奢侈”的消费令邻里们非常不解。我还清楚地记得,那阵子邻居奶奶操着她那特有的山东口音,逢人便嚷嚷:“哎哟,可了不得了,老×家吃自来水啦……”然而,正是由于母亲这个英明的决定,才使得她的四个孩子都长成了直溜溜的大个儿。

在我们家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母亲尽管身体状况很糟糕,但她还是咬着牙到外面找一些事情做,以便我们能生活得好一点。

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到秋天收获大白菜的季节,母亲就到生产队修理白菜,计件工资,每棵一厘钱。为了多挣几个钱,母亲每天早出晚归。深秋时节,母亲坐在空旷的菜地里,冷风冻得母亲瑟瑟发抖。母亲干活很仔细,修理的白菜属于免检产品,只过数量就行。菜剩不多时,生产队长就把别人都打发了,只留母亲自己,让她再多干几天,实际上也是在照顾我们多挣几个钱。

印象里那几年,我们家没有欢声没有笑语,父母动不动就吵架,把我们吓得不知所措。他们为什么争吵,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穷的吧,穷叽咕穷叽咕嘛。

有一天大清早,父母又吵架了。母亲临出门前告诉我们:“菜剩不多了,今天修完菜就使钱去(结账)。”结果天黑了母亲还没有回来,我们突然想起母亲早上说的话“死钱去”,想到这个“死”字我们毛了,于是我和姐姐冲出家门,沿着母亲每天走的路线寻找。我们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直找到母亲干活的那片菜地,也没见到母亲的身影。

我和姐姐哭着来到舅舅家,舅舅立刻放下手中的活陪我们一起找母亲。舅舅说:“咱们先回家看看,说不定这工夫你妈回家了。”

果然,母亲已经到家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母亲说的话:“看着四个孩子,我也不能那么想不开,我的命也不是拿咸盐换来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姐姐十多岁时就已经能帮助家里做很多事情,挑水、洗衣、劈柴、纳鞋底、做饭,这些活已经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了。

我和姐姐把这些活全部承担下来,这样母亲就能腾出身子,在自家开办托儿所。日托、全托的孩子都收,日托每个孩子每月收费10元钱,全托每个孩子每月收费15元钱。

母亲非常细心,伺候小孩子很有经验,经母亲看过的孩子,都跟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了,还经常背着书包来×姥姥家住一宿。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孩子堆,年轻时带自己的,中年时看别人的,上了岁数为我们服务。

母亲的腿疾很严重,五十多岁就拄上了拐棍,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母亲把我和弟弟的孩子带大。母亲带了我女儿八年,祖孙俩感情特别深,女儿都读高中了,只要母亲来我家,女儿还要求和姥姥睡一个被窝。

母亲人缘好,乐于助人是她的一贯作风。她经常说:“不能撂下棍儿,就打花子(乞丐)。”意思是不能忘本,不能歧视他人,要帮助有困难的人。

我们家隔壁有个男孩,患有小儿麻痹症。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男孩的父母犯了愁,因为这个孩子不能独立行走。母亲得知后,主动找到男孩的母亲,诚恳地对她说:“婶子,让你家孩子晚一年上学吧,等到明年和我们家三子(弟弟的乳名)一起上学,让三子护送他(弟弟比那男孩小一岁)。”男孩的父母非常感谢,并采纳了母亲的建议。

学龄儿童都特别贪玩,弟弟更是如此,但是对母亲安排给他的这项特殊任务,一点都不敢懈怠。于是,弟弟每天早早出门,背上两个书包,一路搀扶着男孩走到学校。午间,弟弟急匆匆回家,赶忙吃完饭,然后带上男孩的饭盒,一路小跑返回学校。虽然饭盒交到男孩的手上已经是温吞的了,但是两个人的心彼此却都是热乎乎的。放学后,一转身,同学们就撒丫子跑得没了踪影,而此时弟弟则陪着男孩三步一停五步一歇缓慢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间,弟弟如同男孩的另一根拐杖(男孩拄单拐),搀扶着他走过春秋,走过冬夏,无怨无悔地践行着母亲的诺言。

“施比受更为有福。”这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母亲经常教育我们的话。

 
第二章

 终于,我们在母亲的期盼中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和姐姐的家在县城,弟弟妹妹的家在乡下。我们都成家以后,父母独居在县城。眼看着他们日渐衰老,于是弟弟决定接父母去他那里颐养天年。

弟弟是改革开放初期“停薪留职”的,搞长途贩运,属于最先富起来的人。弟弟掌管家里的钱财,每次弟弟给母亲的零花钱不下四位数,弟媳的工资弟弟一分不要,让她和孩子零花用。

接回父母后,弟弟为了避免婆媳矛盾,特意把家里的所有用品都购置双份。金银首饰婆、媳每人一份,电视机一屋一个,洗衣机一屋一个,电冰箱一屋一个……

本以为这样母亲就过上了苦尽甘来的生活,可没想到在精神上母亲却要开始忍受折磨。父母搬到弟弟家四年后,我第一次回弟弟家看望他们。母亲格外高兴,特意去菜市场买来了黄蘑,张罗着要包饺子。当时,我们娘儿俩坐在厨房里,一边择蘑菇,一边唠着嗑儿。母亲说:“黄蘑馅的饺子味道很鲜美,你在城里肯定吃不到这么新鲜的蘑菇。”没想到在一旁的弟媳当啷一声插话了,还怕我们听不清似的,故意提高了嗓门:“别撑冒了眼珠子!”

这突如其来的不和谐音,让我心里一惊,再傻的人也听明白了这背后的意思。顿时,整座房子鸦雀无声。想到自己再待下去,弟媳可能还要继续为难母亲,说不定还会说出什么更过分的话来。为了避免母亲尴尬,我马上站起来说:“我单位还有事情,现在就得回去,否则就赶不上客车了。”当时来回二百来里地,我晕车还特别严重,去了母亲那里,我本打算要住几天的,结果被弟媳这么一说,我一口饭没吃,连炕沿都没有坐热,就匆忙离开了。

母亲没有挽留我,只是默默地陪我流着泪,一直走到村口。回家的那一路,我都特别揪心,遇到这样的委屈,我能躲回自己的家,可母亲能往哪里躲呢?当着我的面,弟媳都可以这样羞辱母亲,我们不在场、弟弟出车不在家的时候,母亲又要忍受多少委屈?也不知道那顿饭母亲最后吃了多少个饺子,味道还能那么鲜美吗?

事后,考虑到弟弟的脾气以及他和弟媳的感情,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弟弟。我怕揭穿之后,一家人从此难以相处。

1989年,父亲去世后,我就接母亲来我家散心,母亲在我家住了很长时间。有一天,母亲说:“把小屋收拾出来,我和外孙女住小屋,那个家(指我弟弟家)我就不回去了。”

母亲的话,我和丈夫都听明白了。虽然她没说原因,我也能猜出几分,毕竟有了那次回娘家的经历。我猜母亲一定是不愿意再与弟媳相处,才希望留在我家。而且综合考虑来看,我们姐弟四人中,除了弟弟家,只有我家条件比较适合老人居住。

可千思万虑,也不知我那时候是被什么蒙住了眼睛———我和丈夫商量再三,权衡了各方面的关系,最后达成的共识却是:我们不能留下母亲。

我们自以为考虑了方方面面:考虑到弟弟的面子,如果被人知道母亲是在他那里被弟媳欺负得住不下去,以至于要投奔女儿来了,弟弟面子上肯定过不去;再者,如果母亲就这样走了,以弟弟的脾气,他们两口子之间肯定会闹矛盾。那样的话,我们以后和弟媳的关系还怎么处?万一夫妻俩因为这个闹离婚,那我们夹在中间,岂不成了家族的罪人?我们当时太看重这些因素,却唯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根本没顾及母亲的感受。

于是我和母亲说:“我能理解,你在城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亲戚朋友都在这边,到了乡下不适应。尤其是父亲走了之后,你连个说话唠嗑儿的人都没有。再说,弟弟出车有时候又几天几夜不回家,你很寂寞。可是你有儿子,住女儿家名不正言不顺。”母亲听了最后这句话,苦笑了一下说:“是啊,儿子是个大孝子,老娘要是不回家住,好说不好听。”

我和母亲商量,她可以两边住,但是过春节和过生日必须在弟弟家。母亲采纳了我的建议,希望在我家住的想法也永远地打消了。于是,母亲像候鸟一样,冬去春来往返于城乡之间,日子就这样过了几年。

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她最近心里总是慌慌的,于是我和姐姐带母亲去看医生。给母亲做了全面检查后,医生说,母亲是冠心病,而且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建议入院治疗。听了医生的话,我们姐儿俩都惊呆了,说母亲身体不好,只是关节炎很严重,并没有危及生命的病,她是什么时候得的冠心病?怎么一下子就这么严重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忽然,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回娘家的经历。于是,我问母亲:“你是不是日子过得不舒心啊?”听了我的问话,母亲掉泪了:“唉,都是让她(指弟媳)气的。”

母亲说,弟媳很有手段,弟弟在家时,她对母亲妈长妈短百般照顾,弟弟出车不在家,她就立马换一副嘴脸对待母亲,从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到直来直去,不避讳外人。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弟媳拿出水果招待。母亲的孙女给每个人都拿了一个苹果,唯独没有给母亲。客人说:“你给奶奶一个。”孙女说:“妈妈不让给奶奶吃。”母亲怕弟媳尴尬,连忙打圆场说:“你妈妈还让你好好学习呢,你怎么不听啊?”没想到弟媳不但不领情,还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地说:“是我说的,能咋的吧!这个家我说了就是不算,要是我说了算,就让她(指母亲)住偏厦子去……”“我嫁到这个家,什么也没有擎受着,就擎受了两个棺材瓤子(指父母)。”这句话已经是弟媳的口头禅了,甚至连有的电视剧的情节,弟媳都充分利用。如果剧情是儿媳刁蛮、婆婆贤德,弟媳就咬牙切齿地说:“这就对了,就得这么对待她(指母亲)!”反之,弟媳则狠狠地说:“咋不早点死呢,早死早好!(指母亲)。”

在弟媳的影响下,母亲的孙女(刚上小学)经常晃着头冲奶奶喊:“气死你!气死你!气死你……”

听了母亲流着泪的讲述,我心如刀绞,这些年母亲在弟弟家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啊!我们小时候,母亲心情不顺时,她能跟父亲吵,吵过之后心里就敞亮了。现在她能跟谁吵,不但没人吵,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和自己的儿子不能说,儿子每天开着车在路上跑,她不能让儿子心不静。和自己的女儿不能讲,她怕我们惦记。和儿媳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让外人笑话。母亲就把这些事都装在心里,只能听着、忍着、憋闷着,这得有多么隐忍和克制啊!终于,母亲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吧……

这时我才猛然惊醒,以母亲的性格,不到万难的时候,她怎么会求助于我们?!当初她提议想住在我家,事先不知在心里权衡了多久,才开了那个口。而我不问青红皂白,完全没有替母亲考虑,就直接将母亲拒之门外。我真是愚蠢到了极点,木讷到了极点。母亲满怀希望投奔女儿,而我这个糊涂的女儿却没有接纳母亲,可想而知,母亲当时是多么伤心和绝望。想到这里,我的心在流血。

母亲的病犯得很频繁,一年之中多次出入医院。1994年,母亲生日的那一天,我们都回到了乡下。弟弟为母亲的生日做了充分准备,亲戚朋友来了很多人,母亲很高兴。生日过后,母亲说再住几天,我们看母亲状态很好,就答应了。可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我们的永别。

母亲突发脑溢血时,弟弟出车在外地。母亲是否又受到了什么刺激,我不敢往下想……

母亲去世后,弟弟的家庭最终还是解体了。看到这样的结局,我更加觉得对不起母亲。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母亲六十五年的人生也没有到达她理想的彼岸。与其谴责弟媳,不如反省自己。我把母亲拒之门外的行为,在母亲已经破碎的心灵上又撒了一把盐。在外人眼里,我也是美其名曰的孝女,可我不知道这“孝”字体现在哪里?我真为自己的孝女之名而汗颜。

母亲劳苦了一辈子,为我们鞠躬尽瘁服务了一生。她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着我们几个孩子快点长大,能苦尽甘来。她年岁大了,没有别的企求,只盼望着到一个新的环境居住,过几天舒心的日子。但是,由于我的那个错误决定,使母亲大失所望。

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母亲的最后愿望已经永远地不能实现了,这真让我追悔莫及!痛彻心扉!我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更早地理解母亲的难处……

在整理母亲的遗物的时候,我看见了那个母亲用了一辈子的袜底板,它是母亲专门为我们补袜子用的。还是我小时候最初看到它的那个样子,母亲显然把它保存得很好。我眼前又出现母亲把破旧的袜子套在它上面一针一线缝缝补补的情形,我一阵心酸。记得母亲常说:“孩子在外面走,身上带着妈妈的手。”意思是,从孩子们的衣着看,就知道他们的母亲活计如何……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可是,我却仍然无法从悔恨中走出来。当初对母亲的拒绝,成了我这一生不能释怀的心痛。有一次,我在梦中梦到母亲。那是一个夜里,母亲和我在一张床上。我说:“妈,我想你了。”母亲说:“我不在这儿吗?”我回答:“你在这儿我也想你。”母亲敲了一下我的头:“别啰嗦,早点睡。”我醒了,却早已潸然泪下。

蓝莓 凤凰时尚情感专栏作家

蓝莓,某报首席编辑,编辑、主持情感栏目十余年。文风质朴,重写实,轻虚构。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

蓝莓邮箱:liuli211a@sina.com

 

 

 

 

 

 

[责任编辑:杨晓晨 PQ038]

责任编辑:杨晓晨 PQ03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时尚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