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无形的桥梁(图)
2010年03月02日 17:09 《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85年,从南疆战场归来的英模代表刘勇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在给北京的大学生题字时提出了“理解万岁”的口号。刘勇在书中回顾,当时写下这四个字,是希望消除社会上某些功利主义思想对英雄的不理解乃至误解,还英雄行为以至真、至善、至美的本质,希望人们理解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精神实质——“人民军队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更希望人们尤其是青年将这份大爱延续,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去。

《理解万岁》的出发点和旨归是对“人生意义何在”这一永恒命题的思考,作者在对前线战士事迹的点滴回忆中作出了朴实的回答。人生各有不同,有人轰轰烈烈,有人默默无闻,但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岗位,只要把人生追求与人民利益、幸福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创造最有意义、最光辉的人生图景。在市场经济时代,《理解万岁》对崇高人生价值观的再阐释和再呼唤更有其必要性,不仅要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实质,更要理解自己的人生。

作者意识到“理解万岁”口号在20多年的流传和运用中得到了泛化,为更好地认识“理解”的奥秘,该书从理解活动的本质、发生、功能、阻碍因素、有效理解的条件等层面进行了哲理思辨,把“理解”问题推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解万岁”口号作为对有效理解的礼赞,反映出三个层面的基本思想:首先,理解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姿态,必须超越偏执的角色期待、偏私的个人情感、狭隘的文化视野等阻碍因素,以平等、公正、开放、共容为交流的前提;其次,理解是积极的建构而不是消极的逃避,应以主动的姿态在多样化的主体之间搭起桥梁,不回避问题,勇于担当;再次,理解是宽容而不是纵容,“宽而有度”是其准则,必须遵循理性原则,在道德观念、法规制度、民族大义等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展开理解,不因理解过度而丧失立场和滋养趋恶的事物。

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理解万岁》从心理的、伦理的、制度的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回答。作者同时也宣告“理解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从而为“理解”问题打开新的大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王敏 编辑:徐晔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