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当代艺术集群,作为一个业已存在的群落早已被成员自身多次谈析和解剖。此次为参加宋庄文化艺术节,人员的整合与作品的甄选也都是一个相对自然的过程,很是奇妙。我想,这是不是会更好的有助于展现真正的生态面貌?作品基本都是物化的表达,但参展的还有艺术家的精神,我能理解并寄望那是一种破茧的幸福。诸葛出祁连,多少惆怅,此番我们出岭南,却是采撷般欢快。相信这种欢快也是主办方和参展方双方面的欢快。
既然是展现,就要有标准和态度。作为偏安一隅的艺术群落,这个群体肯定拥有自身难以察觉的集体特征和气范,但事实上却从来没有企图建立一个当代艺术的图式。在当代,确切说自从商业化侵入艺术以来,艺术就已经成为了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艺术家似乎都必须要有一个“概念”,否则便是不入流的表现,却从不考虑这个概念是否拥有意义,诚然这种现象并不仅局限艺术领域。无论现代还是后现代,还是当代艺术,趣味的研究和捯饬远远超过了对美学的开创。从根本上而言,对真正的艺术而言,这不是有益的,现在我们带来了广西——这个貌似中国最偏远最局促的地区之一—的当代艺术,有一点小小的野心,就是为麻木于主流当代艺术的观众呈现出一些真正质朴和新鲜的东西。这应该是有价值的。说的更高旷一点,这点价值也从来不需要评判,只需要享受和认可。从筹划至今,我们一直秉持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把广西当代艺术的生态和品相,最好的最全面的最深入程度的展现出来,呈现在宋庄,呈献给世人,不指望是什么饕餮盛宴,只是营养小餐就够了。诚然,我们更毋庸用特殊的眼光看待广西当代艺术,地缘肯定具有地缘的特色,正是因为特色,广西艺术的存在感很强,但这并不证明贫瘠和单调。此番赴京参展的作品,民族性的内容肯定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反映时代的集体心貌,顾名思义,所谓当代艺术的“当代”已经涵盖了时间并超脱了地域,所以没有必要用标准化、单一维度化的眼光审视区域文化。
参展艺术家基本都出自学院,在艺术履历、学术造诣和创作品调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作品类型也多样化,涵盖雕塑,油画,影像,水墨、装置等。首先雕塑方面;雕塑家席华精于工业废弃物的重构,给人许多联想和反思,勾起一些暖暖的回忆。他虽然远在桂林,但多次与我电话沟通,积极为展览出谋划策,令我感动。雕塑家黄熙有较强的传统功力,并恰当地应用到这次参展作品中,倍感现代或当代了。雕塑家吴昊宇一直以陶为创作材料,作品干净,诱人暇思。雕塑家黄荣川用综合材料表现家乡的秀水山川,总让观者眼前闪亮。雕塑家李妮作品透出禅意,让人静默。雕塑家陈志奎是个现代秀才,他勤于思考,并能快速用文字表达出来,前程锦绣,此次参展作品”面子”是对现代人死爱面子的嘲讽。雕塑家蔡晓燕虽是个女子,但看到她的作品或看她握斧挥锯创作的状态会令人由生敬意。本人近十年来,常游走于欧洲多国进行创作、研讨、展览,为不少欧洲的公园和博物馆注入了中国元素,留下了中国艺术家的“声”影。油画家李清、赵勖东两位,都是青年才俊,作品印证了他们的才华,他们也一直探索在个体油画语言和时代语境结合的道路之上。油画家罗荃作为广西女性艺术家的代表,在宋庄蛰伏过多年,对于域内和域外、突围和困守的关系处理相信她会很有感慨。油画家谢克安默默地坚守,在油画的技法和想法表达上扎实进取,参展作品追问生态、生活和生命的关系。几位影像艺术家都是多年的先锋,长久以来,无论成就,一直在自己最感兴趣的田地里躬耕不辍,这本身就令人钦佩,在作品内容上,他们着眼于现代人的心理生态,强调了精神勃发的重要性,这也谙和了当代多媒体艺术的某种走向,既然超脱了地理,所以他们的作品屡次被邀请外展且被称道。当然,不能不提的是也有一位始终关注原生态文明的影像艺术家梁汉昌先生,他是异类,更是异才,多年来深入少数民族腹地,记录和见证了民族的变迁,时代的演变,这种类似堂吉诃德般的坚持却成就了一段时代不容忽视的文本。影像艺术家周少波,广西当代艺术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人,这些年他积累了不少影像作品,用流动的画面揭示现实社会的喜和忧。在影像艺术家吴启益的作品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赞美诗,只是稍稍有点忧郁。影像艺术家刘宪彪用照片记录了他看到的漓江,即他之山水,读图睹影免不了追问。年青的影像艺术家彭湘以他这个年龄特有的角度,就着简陋的制作工具做了不少好作品,其所思所想,也许正是一代人的所感所悟或所惑。当代水墨作为传统国画抵抗、学习和容纳当代艺术的先锋部队,已经有所突破,在对传统技法、媒介的继承发展之上,当代艺术家也用个人的独特体验努力建构适应当代精神的形式感,说到底,还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此番参展的水墨艺术家肖舜之皆具才情,他的作品很好的处理了上述问题,并隐约出了别样风情,这是观者的福音。装置艺术家梁子健致力于综合材料的创作,此次参展作品《洗礼》以盲文图谱为元素,试图对艺术雅与俗,真与伪作一番检阅。装置艺术家党壮鑫将几十个瓶子装上照片,禁锢?约束?爱护?保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作品的呈现形式,经历考究和提炼,形式传统,精神现代,穿越俗套。无论何种门类,怎样突破材料和学科的限制,更好的融合形式和主题,一直是一个问题。这方面的探索,不只是广西艺术家的面对,也是所有艺术家的面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