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掌握教育的艺术,让学生在受批评教育时,也能感受到老师的爱-严格规范教师的惩戒行为,防止批评教育变成伤害教育
当下,老师因在教学过程中用语不当,屡番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不仅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在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始对“语言伤害”问题进行规范和解决 。
而事实上,早在2007年,太原市教育局就已将其作为安全工作目标之一列入责任书,其中明确规定,严禁教师语言伤害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造成学生身心伤害或离家出走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
老师的话连着孩子的心
两年前,小明(化名)小学就读期间,有一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有3门课没及格。在家长会上,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向学生家长作了通报,并对小明的母亲说:“这孩子无药可救了,他哪是读书的料啊……”小明的妈妈当场差点气晕过去,回到家后严厉地责骂小明,并恶狠狠地把老师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老师和妈妈的话让小明的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他总觉得在家里父母看不起他,而在学校里同学们又无时无刻不在讥笑他。第二学期开学后,他开始变得害怕去上学,常常一个人躲起来。小学勉强毕业后,小明便选择了退学,宁愿在家帮父母干些杂活。
对此,太师一附小的栾华老师表示,老师一句训导之类的语言,往往由于不恰当造成了对孩子的语言伤害。在那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们看来,他们会认为说几句难听的话,是为了孩子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栾华老师从事了30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说起对待孩子的问题,她强调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
据悉,早在2007年,太原市各学校就和太原市教育局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就严禁教师语言伤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规定“画押”。据此,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造成学生身心伤害或离家出走的,相关领导将受到责任追究。
不能“看”家长而“待”学生
事实上,在当下的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是为了孩子好,对于孩子来说,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孩子要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苦心,正确“消化”大人偶尔无心的过激言语。老师们也有自己的苦恼,许 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和批评便灰心、走极端,增大了教育难度。
太原市校尉营小学的程老师说,现在有些老师因为家长的身份不同而对学生区别对待。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看家长身份,会导致孩子心理受伤,如果埋藏过久会导致心理疾病,最终走向极端。
“自尊心特强、特敏感,是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共有的特点”,程老师说,与肉体伤害相比,语言伤害是危害孩子成长的隐形杀手。它一方面使孩子自信崩溃。另一方面使孩子和周围群体疏离。当孩子被反复说成“笨”、“丑”、“懒”时,既影响他们的自我认识,也会使周围的其他孩子对其采取嘲笑孤立的态度。
对此,栾华老师也表示,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替孩子想想。孩子的心理发育远远没有成熟,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敏感和脆弱的,他们会将家长、老师对自己的看法想象放大。
“孩子们都渴望被肯定,一次小小的表扬很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 力源泉,而一次嘲笑或责骂很可能彻底摧毁他们学习的兴趣。多表扬、多鼓励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栾华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田凤凤 编辑: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