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心理创伤令他们爱上自己(图)
2010年06月12日 09:46 父母 】 【打印共有评论0

幼时的心理创伤令他们爱上自己(图片来源:资料图)

追溯自恋者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自恋者的心态和其早期教养环境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孩子如果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这样的经历会使自恋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家人的溺爱让她始终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小孩

不断累积的父母的爱会支撑我们的一生。可是如果太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信念:整个世界都必须在我的脚下。

小敏在一家外企任部门经理,在公司里算是最年轻的管理干部。小敏业务能力突出,做事果断,非常自信,是一位标准的女强人。但却唯我独尊,脾气很差,颐指气使,难以接受批评,在公司中人缘较差,和同事关系紧张。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小敏经常发火责骂下属或埋怨别的部门,弄得怨声载道。在朋友的提醒和建议下,小敏来到了咨询室。

我就是要成为“第一”

在咨询室里,小敏跟咨询师聊起自己以前的辉煌成绩:自己在学业和工作中取得的种种成功、自己的家庭成员如何优秀,自己的才华如何突出..“他们是嫉妒,赤裸裸的嫉妒,因为自己不如我,就不好好配合我。我应该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权利,我是最优秀的。” 到达顶点,并且一直保持着这种高高在上的状态,对小敏来说极其重要。

临床诊断:父母的溺爱引发其自恋型人格障碍

和小敏的交流让咨询师感到,小敏是一个极其关注自我的人,她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如自己,都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一旦别人表示异议,她就会特别地愤怒,甚至感觉受到了侮辱。她还有特权主义的意识,只顾“只要我快乐”,无法真正理解身边人,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依旧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小孩”,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特征。

在“依附”阶段对孩子过度保护令孩子沉溺不前

婴儿15.24月称之为“依附”阶段,此时的婴儿时而进入外界探险,时而又回到照料者的保护之中,如果照料者对其过于溺爱或者保护过度,婴儿就会认为周围的世界都是在自我的掌控之中,自我无所不能,同时也会因为这种虚假的自我效能感过于美好而不愿意离开这种感觉,沉溺于这个阶段不愿长大。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依然会保留着“我是世界的中心,周围人都应该满足我”这种幼稚心理,不能和周围人形成成熟的互动。

得到过多宠爱让她始终需要成为“第一”

小敏是一个独生女,家人和周围的人都极其宠爱她。在小敏的印象中,小的时候她就像一个小公主一样,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家里人认为:“女孩要娇着养”,所以只要她一声令下,家人都会尽量满足她的各种要求,看到她颐指气使的样子,还会觉得她很可爱。小敏即使有时言语行为有些过火,也基本没人指责或者严厉地管教小敏。逐渐地,小敏也就养成了这种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长大后,一旦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小敏就会认为是别人的不对,希望别人总是称赞自己,表扬自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应该受到特殊对待。

“不断累积的父母的爱会支撑我们的一生。”心理分析学家菲利普·格兰贝尔说道:“可是如果太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信念:整个世界都必须在我的脚下。”家人的过度宠爱往往造成一些人对他人傲慢无礼的态度。他们觉得自己是父母眼中最强、最漂亮和最优秀的,因此肯定自己在别人眼中也应该如此。失去巅峰的地位就意味着失去父母的认可,随后失去社会的认可。

专家介绍:芳馨,资深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心理咨询师(二级),曾任职于回龙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共青团中央下属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等机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闫昭遐
凤凰亲子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