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交友?在交友中应注意哪些原则?
孙云晓:孩子们在同伴交往中,一定要意识到别人的存在,一定要有同情心,善解人意,体会别人的感受和心情。父母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到一个人只有在群体之中才能获得快乐,只有心中有别人,才会获得快乐。
孩子有自己的小伙伴,小伙伴之间有小秘密,好奇心太重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要问出来,但却不知道,如果真的问出来了,孩子可能就在小伙伴中失去了威信。因为孩子的秘密很多时候意味着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和承担一些责任。孩子把小伙伴间的秘密讲出来了,就使他们再次面对同伴时会面临一种尴尬。父母们需知道:“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父母应允许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搞秘密活动。
在引导独生子女学习交往中,我觉得有3个原则需要提出来:
第一个原则就是学会发现不同种类的人,尊重多元文化,不排斥人,不打击人,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无论别人的家庭地位如何,是富裕还是贫穷,无论彼此的种族、生活方式有何不同,只要彼此有某些相通的地方,大家就应该成为好朋友。
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引导孩子学会相互学习,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很多孩子都有这个缺陷,就是不大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特别是小学生。比方说,你让小学生说说某个同学的缺点。哎呀!大家都是话很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说了很多。如果你说大家想想看,他有哪些优点,大家一下就沉默了,不知道,没看见。儿童时代,眼睛特别尖,看的都是别人的缺点,这就需要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慢慢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你只有发现别人的优点,你才会和别人交往。
我采访过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他老先生就说了,要让孩子相互学习。同伴交往的一大功能就是相互学习。儿童的学习是一种观察性学习,儿童懂道理经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我看你是怎么做的,你挨打了,我可要小心了;你烫伤了,我也得注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彼此取长补短,会使孩子的整体水平都得以提高。
第三个原则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我尊重别人,我善解人意,我愿意帮助别人,但不等于我要失去我自己。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优势,保存自己的处世原则,同伴间求同存异,反而不会被遗忘、被取代。特点不同的人在一起才更有趣味性。
记 者:同伴交往问题,也是儿童社会化问题,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做好社会化过渡呢?
孙云晓:我做了几十年的儿童教育研究,我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是,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群体性,就是说儿童长大是在群体的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这种交往的体验;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儿童是通过亲身体验去明白道理的。同伴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种实践。
我就常想,我小的时候,有的时候朋友间好成一个人,有的时候闹别扭分开。后来,这些朋友有的恢复友谊,有的疏远了,被别的朋友、新的朋友取代了。正是在这种分分合合的新老朋友交往中,我学会了什么叫友谊,什么叫社会,什么叫孤独。所以,我要说,儿童的社会化是离不开同伴的群体的交往的。
那么,什么是儿童的社会化呢?我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你心中能够想到别人,你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你能够处理好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你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独生子女靠一家一户是难以教育好的,独生子女父母只有联合起来,让孩子们自由交往,充分实践,以群治独,才能使孩子们顺利成长,成为成熟的受欢迎的人。
采访感言
这是第二篇有关独生子女交友的访谈。虽然,两位知名教育专家都已谈得很多、很好,让我们对孩子交友的问题有大致清晰的认识了,但是,这个问题仍还有很多可探讨、可深究、可挖掘的地方。这不是一两本书、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关注、不断深究的问题。
德国著名教育家老威特就不主张孩子轻易交朋友。他觉得孩子交友后,没有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反而沾染了一身的坏毛病。那些整天和同伴待在一起的人,长大后都没什么出息。他的孩子与同伴玩得不多,长大后却很有出息,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
教育界经常会出现一些完全不同的观点。至于到底哪种家教观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到底该怎么有批判地吸收这些教育家的观点,这是摆在我们每个家长面前的难题。时代不同,孩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当然不同。由此可推出:只要适合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人生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就是好的、成功的;反之,就不能算是好的、成功的。迷信谁都是有可能出问题的。只有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周到了,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亲子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亲子",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闫昭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