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
阿雯是我同事的女儿,5岁,皮肤白得要命,活像个安安静静的瓷娃娃。
样子像,性格也像。这天同事跟我聊起了女儿,抱怨说她在幼儿园太斯文了,一点竞争力也没有。
“就连说话都不够人快,慢声细气的,跟她老爸一个样,急死人。”同事跟我说起上个周末去幼儿园接她回家时的事情,好像还在生气。
那天在幼儿园,阿雯跟一个小男孩发生了点矛盾,好像男孩还动了手。下午双方家长都来接孩子,老师便把大家叫到一起,把责任说清楚。
事情明明是男孩不对,可同事当时的感觉却好像是阿雯闯了祸似的—对方妈妈上来就不停口地嚷嚷,大的没说完小的又抢过去说,母子俩把个话头抢来抢去的,谁也不让着对方,更别说让阿雯了。小雯雯几次想开口都没有机会,张了张嘴最终都还是作罢了。
同事急了,冲着阿雯直埋怨:“你倒是说话啊!你不说别人还觉得是咱们错似的—”
阿雯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我是想说,可我得等阿姨说完啊!爸爸说,打断别人说话不礼貌!”
同事说到这里简直啼笑皆非:你说说这孩子,还有救吗?都是他爸爸教的!这将来长大了能不吃亏吗?
……
我被这个小女孩的那句话深深吸引:多么优秀的一个小女孩!这哪里是没有竞争力?哪里是什么胆怯、懦弱?我想我的同事搞错了:这是尊重啊!至于同事的担心更是毫无根据了:一个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不会吃亏的,因为从这种品质,孩子还可以慢慢学会很多东西:比如自尊,比如友善,比如文雅,比如宽容……
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敢断言:她的人生,她的将来,已经无敌。
分析:
假设要家长们来评价场景中这个小女孩,相信相当一部分的态度会和这位妈妈一样。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你就不能厉害点吗?你这样会吃亏的!”
如果这厉害指的是竞争力,我们不反对;但如果家长将攻击力也当成竞争力来培养,我们就难免担心了—攻击力习得的同时,孩子势必会失去一些品质。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道理很简单:尊重意味着承认某人或者某事的价值。这是个强迫我们要体贴入微地对待别人和重视人生的品质,也是预防暴力、非正义以及仇恨的基础。它之所以可以有效地管理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奥妙就在于一个有趣的社会学机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尊重当成生活组成部分的孩子更有可能呵护别人的权利。因为他们呵护别人,所以他们也尊重自己。
而孩子一旦失去了尊重,家长面临的烦恼就不仅仅是被顶嘴那么简单了:基本礼仪的丧失还只不过是皮毛,紧接着到来的,就是对权威的藐视乃至无视和对他人的怀疑乃至敌意。这时,试想一下,别人对他还会尊重吗?再下一步,孩子就会连自己也不尊重了。真到了这一步,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甘堕落。
要孩子学习尊重,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那些对孩子粗鲁施教的家长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你也用这种方式对待你的朋友,你还会有朋友吗?不要因为孩子们无可选择就恣意行事,记住詹姆斯·鲍德温所说的:“孩子们从来不擅长听从长辈的话,但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陷入了粗鲁无礼的泥潭,你制止他的态度一定要明确。比如清晰地告诉他你不喜欢他对你说话的语气以及身体晃来晃去表达的不屑,要求他马上停止,重新表达他想要说的话。如果他坚持不改,那么索性掉头就走,下次再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闫昭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