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兴趣班变为功利班(资料图)
“孩子还在幼儿园时最先接触到了电子琴,一则入门级乐器价格不高,二来奶奶家有钢琴,我就花了一两千元给他买了架电子琴,那也是孩子的第一件乐器。”初中学生家长洪女士谈到对于孩子的兴趣培养颇有心得,“孩子小的时候,凡是能看到、接触到的常见乐器,我都会让孩子尝试去摸,也会带他去乐器店看。”
一开始,洪女士发现孩子对吉他特别感兴趣,便花了比较便宜的价格买了把吉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练琴的过程中声音过于难听,“孩子被自己打击了”。本着希望通过学习音乐增加艺术感受性的初衷,又考虑到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洪女士指导孩子转型打击乐——既能借此接触到经典音乐,长大以后想转入流行音乐也会比较容易。
像多数家长一样,洪女士为孩子选择兴趣课程,也是在摸索中寻找答案。然而不同的是,她明确自己的培养目的:结合艺术感染力、欣赏能力以及右脑开发而进行的素质培养。“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不为考级,不为进入金帆乐团,更没有想到小升初,但后来发现孩子确实喜欢,而且主动要求能够前往去听音乐会。这个学习的过程,孩子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包括和学校艺术团出去演出,和专业团体到国家大剧院合奏演出等,这些都是附带效应,对孩子非智力的情感素养培养也有特别大的意义。”
兴趣学习不应只重“副产品”
中美少儿教育专家、瑞思学科英语学术总监Sally提出,从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来说,知识也好、技能也好、语言学习也罢,看得见摸得着的很多习得技能其实仅仅是一个“副产品”,而非教育的真实目的所在。
对于小朋友来讲,好玩儿是一种天性。但从成人角度去看,玩耍不能完全等同于锻炼体格,孩子玩儿的过程还要发挥创造力,锻炼创造思维。而且,小孩子在玩儿的时候总是身处一个小团体中,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孩子会学会动脑筋设计游戏规则,同时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因此,Sally建议家长,将孩子从小送去参加各种兴趣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如果家长所需要的只是孩子接受知识学习,这只能说明孩子某一方面的技能提高了。比如美术,鼓励孩子如何画得更像老师教授的内容,或如弹琴、奥数等机械的学习……家长作为孩子成才的规划者,一定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在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在主动探索?“如果不是的话,也许就是在扼杀孩子的潜能,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
Sally强调,兴趣班其实无论文艺、体育还是英语,都应承担起对孩子整体教育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对其某一项技能的关注。因为他们是孩子,不是成人——成人只要教授单项技能进行加工就可以了。但是对孩子,一个发音不好,教育者强调的不应只是如何修正发音,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起对战胜挫折的信心,在关注孩子内心的发展、情感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之后再去谈知识技能的问题。
设定成长目标,选择多元渠道
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渝鸿对洪女士的选择颇为认可。“其实,能够让孩子体验到艺术的感染力、进行右脑开发的手段决不只有打击乐一个途径,同样可以起到这样作用的还有如绘画,促进想象力,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张渝鸿提醒家长注意的是,不要看到别的孩子学了什么,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去做同样的事情,而是要依据他们的个性、天分,与孩子商量设定目标。
“真正具有天赋的孩子还是少数,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张渝鸿提出,一个孩子的成才轨迹,其家长的作用和影响力颇为巨大,那些既能够适合孩子,也能够满足家长自己的期望和设计,同时在经济、精力上彼此可以担负得起的项目,家长就应该有意识予以引导。
同时,家长在给孩子挑选培训机构时,也要审查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是否以孩子为中心,要知道,错误的引导方式也有可能葬送孩子在某一方面专长的涉猎。Sally提出,教育在校内校外,都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发展性、社会性、高尚性。
所谓独特性,即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教授者应给予孩子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组织方案,强调通过开放性问题先让孩子给成人以答案,然后再去进行引导。而尊重孩子的发展性是指教育要授之以渔,学习的内容远没有背后的思维方式来得重要。比如,可以以项目为团队组织形式,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让小孩子分工合作,甚至划分角色,在玩儿中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习得知识,而是让人能够独立面对人生,独立解决人生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也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教给孩子‘生存技能’,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都能够拥有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更好地实现人生。”而强调人际交流能力的社会性和人格道德培养的高尚性,则是同样需要从小打基础的教育目标。
国内兴趣教育要兼顾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模式
回归家长给孩子进行兴趣培养的本意,其实是希望能够在更加重视“共性”的公办教育体系之外,寻找培养个性的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可惜的是,不少校外培训机构仍然拿着公立学校的教育方法,自上而下进行填鸭式教学,最后,孩子不是因为感兴趣来上课,而是因为要记住这些内容而必须上课,为要弹好一首乐曲而不得已去上课。如果那些打着“发觉潜能”旗号的课程,也被固有的教育理念同化了,恐怕就会失去“兴趣班”的意义,转变为功利班。
与此对应的,也有一部分家长过于强调培养孩子兴趣,如果未来仍要走中国基础教育的道路,那也势必无法自由自在下去。“选择的教育方式、内容可放眼全球,但也要兼顾国情。为孩子规划的道路是要让提供的教育内容既适合中国孩子,又能满足中国现有的教育选拔制度,否则孩子也会变得卓尔不群。”
如今,孩子的心态其实都决定于父母的心态,父母的心态如果变得急功近利了,那么孩子其实也得不到最终想要的那个答案。当今的家长,几乎每一位都在心底里埋藏着一个愿望,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国际职场的精英,也要让他们更加积极地生活,但关键是要选对方式、选对内容、选对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