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雅记 · 艺术 | 十三场梦境的虚与实,对话艺术家黄莺&何在峰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形雅记 · 艺术 | 十三场梦境的虚与实,对话艺术家黄莺&何在峰

由艺术家黄莺和何在峰以及Y&Z跨媒体团队倾力打造的沉浸式展览《十三场梦境》,带领我们走入那游弋于虚拟与现实间的多重幻境,探索时间与空间的更多可能。在《罗博报告》对两位艺术家的专访中,我们仿佛穿过了一重重光与影,进入更深层的“梦境”。

展览现场

艺术家黄莺、何在峰及他们创立的Y&Z跨媒体团队,根植于艺术与科学,探索新兴数字技术创造性的运用所带来的表现力,游弋于虚拟与现实的中间地带,不断跨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认知与体验的边界。他们的作品涉足数字艺术、互动艺术、空间装置、动态影像等,试图在自我与环境、真实与虚构、时间与空间的多重关系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营造出介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沉浸式体验。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艺术家代表作《十三场梦境》为基础展开,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到《无象》、《触》、《无限的远与近在咫尺》、《Deepink》、《仙镜》、《嬗》、《白日梦》等现实与虚拟深度融合的多重梦境空间。梦蕴含着人类集体潜意识最古老的原型,《十三场梦境》以“梦境”为主题,用艺术与科技打造了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多重梦境空间,带我们走进人类经验的深层。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进入艺术家编织出来“虚拟的现实镜像”,仿佛探寻自己内在未知的精神世界,虚拟形态可触可及,当下的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主体变成了一个混合物,一个由各种异质、异源成分的集合,一个未知与信息的混合体。通过不断变幻的空间与影像,打破人类身份与信息形式的界限,用自己的身体和意识重塑了虚拟与想象的世界。

展览现场

《罗博报告》(RR)

对话

黄莺(Y)、何在峰(Z)

艺术家黄莺(右)和何在峰(左)

“十三场梦境”是一次邀请

RR:这个展览是两位老师多年积累下来的一次完整呈现吗?

Y:其实只呈现了一部分。这些年我们的新媒体作品参加了很多的展览和艺术项目,但是这次是一个集中完整的呈现。

RR:展览从筹备到完成用了多长时间?

Z:一年前就有了展览的基本构想,筹备时间挺长的,今年年初我们开始准备展览落地,到深圳、上海、北京进行空间考察和合作商谈,北京展览从讨论到确定用了两个月,布展方案用了一个月,最后布展实施差不多两周的时间。这些作品大部分属于完成状态,但落地呈现有很多东西都需要现场去根据空间重新设计,所以每次展览都会经历再创作,会出现一些新的生长状态。

《无限的远与近在咫尺》,LED灯光互动装置

RR:关于展览的主题“十三场梦境”有什么寓意吗?

Y:弗洛伊德认为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我们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维持高度平衡的手段就是“梦”。我们生活在真实和虚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里,时常游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模糊地带,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做梦,“十三场梦境”是一次邀请,试图构建一个真实与虚拟融合的场域,它不是常规的梦境。之所以取名为“十三场梦境”是因为“13”是一个有意思的数字,首先它在数学上是一个质数,有质数的无限感;其次对于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来说,“13”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但对西方人来说又是一个被忌讳的数字。在“十三场梦境”里可以说有美梦也有噩梦,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它是一个亦正亦邪的数字。也对应着我们的现实,存在具有多样性。

《触》,互动数字装置

技术知识表达的手段

RR:近年来新媒体艺术和沉浸式艺术非常多,很多人也将这样的艺术理解为“声光电”艺术,对此两位的看法是怎样的?

Z:这几年新媒体和沉浸式展览的确有井喷之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刚开始出现都会如此,和层出不穷的画展相比不算多,只是新事物比较抢眼而已。新媒体艺术是我们这个时代因技术而产生的新艺术语言,沉浸式来自我们通过虚拟世界的具体化,从而实现对现实空间边界的延伸,把之前大教堂里宗教式和精神性的空间体验转换到当代。“声光电”是新媒体艺术经常用到的媒介,就像我们不能把毕加索的展览简单理解为画布和颜料展一样。不过现在有很多展览更多是在炫技,造成了这种误解。

《CONNECTION》,灯光装置

Y: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技术永远只是表达的手段,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不可预知的时代,我们理解的新媒体艺术展览是带有一种诗意的艺术表达,跨越边界,拉伸或超越我们的经验,建立更为广阔的意识。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艺术和西方或世界对话,用新的技术媒介和彼此相通的语言,大家站在同样的平台,探索未来的边界和可能性。

展览现场

RR:所有作品都根据现场需要进行了重新制作和搭建吗?

Z:新媒体作品具有空间和时间上可变性的特质,我们就是通过作品改变观者对现实空间和时间的经验,所以每次展览我们都要根据现场重新调整作品呈现的形态,重新搭建。这次展览有几件作品是在现场完成的,将虚拟形态延伸到现实环境之中,这种由虚变实的具体化过程必须在现场感受后才能实现,作品结构、画面、节奏、空间感受、各种设备都需要根据现场重新调整和搭建,和传统静态艺术作品的布展方式不太一样。

《无象》,空间装置

RR:整个展览是由怎样一个团队来完成的?通过哪些方面的要素最终实现了这个展览?

Z:这些作品其实是通过时间和不同的项目不断地累积,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实现的。我们的团队陆续有几十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每件作品的实现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最初源于艺术家的设想,然后是三维设定、空间设计、影像制作、互动编程、影像融合、装置制作、音乐制作、技术标准、现场搭建、展览策划等等。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参与,不断跟不同的制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沟通,反复修改调试和取舍,找到一个最终我们认可的方式。

《白日梦》 空间装置

美到极致也是深刻的

RR:“Deepink”这件作品非常美,请谈谈它的创作灵感。同时以这件作品为例,谈谈展览呈现的难度在哪里?

Y:博尔赫斯在他的《环形废墟》中描写的魔法师,为了在梦中梦见一个人并使他跻身真实世界,他先梦到了一颗心。“Deepink”是一颗“数字之心”,通常很美的作品大家会觉得流于肤浅,但是美到极致也是深刻的。当你突然看到空中悬浮着这颗抽象造型的心,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仿佛来到一个现实与虚拟无法分辨的模糊地带,我们想在展览中部的这个空间营造一种具有仪式感的场域。

《Deepink》,投影映射装置

这件作品如果只是一个实体的话就是一个很常规的、很物质的东西,但如果想让它成为一颗来自于虚拟数字世界的心,就需要一种数字化的精密感。这个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变成冰冷的、数字化的,但人们最渴望的还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情感,就像钻石一样,它对人其实是一个终极的梦想。

《Deepink》,投影映射装置

Z:“Deepink”最初是一个浮雕,去年在武汉的今日未来展中我们将它变成悬空可以360度观看。这件投影映射作品的呈现比较麻烦,它类似切割好的钻石,有很多切面,每个切面需要映射相应的影像,从投影到实体稍有误差,最后的效果就不对了。布展模型做坏过一次,后来连夜加班重做才到位。

《Deepink》,投影映射装置

RR:展览中有很多对镜子的运用,请谈谈这个元素在展览中的意义。

Y:我之前的作品常常用到镜像的手法,拉康曾用镜像说明自我建构的主观性和虚假性,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中的魔法师,想让梦中造出的幻影少年成为现实,担心他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幻影,最后却发现自己也是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镜子将作品和观者在镜像空间中无限延伸,是对二元性镜像的追问,一个镜像会被另一层镜像包裹,永无止境,镜像的起源也是虚拟的,当一切都是虚拟时,你的存在为真实的概率就很小了。实际上我是试图在探寻数字时代虚拟世界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和自我重新建构的模式。

展览现场

RR:“仙镜”这件作品的空间是流动的曲线形,几段影像营造出梦一般的情景,请谈谈这件作品的概念。

Y:《仙镜》是这次展览中最大的一件作品,2012年我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也叫《仙镜》,现在这件全新的作品是之前作品观念的进化。为了能够更好的呈现这件作品,我们对原本是长方形的展厅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我可能从艺术家和自己天生的特质出发,就觉得这个空间应该有一种很柔和的线条,所以设计了一个由曲线构成的有种包裹式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观者能够舒缓地进入到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有时平静,有时纠结,有时荼蘼,有时像一个幻象。

《仙镜》,沉浸式空间

《仙镜》,沉浸式空间

《仙镜》,沉浸式空间

《仙镜》由七个小段落组成,相当于一个个梦的碎片,它们各不相关,共同存在,却彼此吸引。有一个片段是山峦的筋骨,我们并没有呈现常规山水画中山的外形,而是进入山的内核里去,就像进入到人体的内部细胞组织一样,可以看到貌似平静的大山内部的挣扎和错乱。就像是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如何面对所有环境赋予我们的种种挤压或者锤炼,有时会给我们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或者需要寻找到一个出口。而作品《嬗》是出口,也是梦的最深处。

《仙镜》,沉浸式空间

《仙镜》,沉浸式空间

RR:作品“嬗”是在“仙境”这个空间中的隐藏空间,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哪里?

Z:一个大空间套一个小空间在沉浸式展览中应该是第一次,在这件作品的空间设计上,还特别设计成三角形,三角形是一个平衡和非平衡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还有一种对立和冲突。

Y:如果说《仙镜》这件作品已经进入梦境,但这个梦可能是一个相对比较浅的梦,还跟社会、自然有关,而《嬗》更像是梦境的最深处,也像是内心深处本我的状态,在这里你可以照见最真实的自己,可以跟自己对话,发现另一个自我。

另一方面,从情感上来说,有一种隐藏的感情在里面。比如说我们的家,有客厅也有卧室,自己家的客厅可以展示给亲朋好友,而卧室就更为私密,关联着我们更私密的感情,是最后的躲藏之所。当回到这个最私密的空间时,才是最真实的自我,最本质的自己。所以“嬗”这个空间也最受大家的欢迎。

《嬗》,沉浸式空间装置

RR:从开展至今已有很多观众前来观展,观众们的反馈如何?

Y:我们发现很多的观众蛮喜欢这个展览的,对作品的表达都有自己的判断力。如果展览真的能给予他们一些东西,能够带来提升,观众也是能感觉到的,会有自己的反馈。在展厅最后的空间里有一处集梦墙,观众可以写下自己对梦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很喜欢的现象,观众不是被动地观看,而是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Z:我们也很愿意走出艺术圈这个相对比较小的圈子,通过展览接触更为广阔的层面。

展览信息

十三场梦境

地点:幻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

展期:2019年10月26 - 2020年1月9日

出品方:幻艺术中心 Y&Z

项目总监:任子妤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