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的独处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古时,孟子曾对齐宣王说:“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人分享美感,似乎早已经成为艺术欣赏中颠扑不灭的真理。 虽然人类是群居动物,不过而今,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在众乐乐也许真的比不上独乐乐了。 在如今这个喧嚣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尽情选择你想做的任何事,获得纯粹的开心。

一人健身、一人食、一人手作、一人饮茶、一人租......当“一人经济”大行其道之时,一人份对于文艺的“独乐乐”也更为流行,很多音乐、电影、摄影、文学......当单独一人来欣赏时,才能获得审美的至高收获,其中原因,大抵佛家的“境由心生”就能阐释:审美环境是由自己的心态来营造的,古人在弹琴作诗时,要焚香沐浴,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独乐乐之中能够得到全然的心静,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

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对人类历史有深刻影响的人——柏拉图、贝多芬、尼采、恩格斯......都喜欢独居,就像《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所言:“对话丰富人们的彼此理解,但孤独才是天才的学校,孤独也是不同的作品重新聚集在艺术家的手中的方式。”

独乐乐,真的可能是高级的生活方式,如何与自己独处,如何在独处中收获文艺的至美享受,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就如同叔本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是自由的。”

摄影者的多维世界

摄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既可以和大家其乐融融相处在一起,也可以如同一个独行 侠一般冷眼看世界。但不论摄影师是否和拍摄对象发生互动,当他站在相机背后的时 候,便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私人空间。摄影者拍下的世界,既是真实的世 界,也是属于他自己视角的世界。通过照片,你可以刺探拍摄者的内心,更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维度的时空。

采访/马雪莲

图片提供/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菲利普·尚塞尔

1959年生于法国伊西莱穆利诺。现生活和工作于法国巴黎。二十多年来,菲利普·尚塞尔一直在追求那种介于艺术、纪录片和新闻业之间的摄影体验。他年轻时就开始接触摄影,并分别于南特大学学习金融学专业和巴黎高等记者学院学习新闻学专业。他的作品曾在伦敦的巴比肯中心、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柏林的C/O摄影展览馆、纽约的开眼社会基金会(OpenEye Society Foundation)、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莫斯科的多媒体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

摄影是——孤身看世界的冷酷

Philippe Chancel,《数据地带》系列

15 年来,菲利普·尚塞尔不断探索着我们星球上的敏感区域,研究着这个世界,并记录下它那最令人担忧的衰退症状。他以这种不符任何既定摄影流派的方式去工作,使得其作品《数据地带》成为一项包含了可预测明显灾难迹象的发明:生态创伤、混乱的去工业化、现代化后带来的惰性衰败与挫折,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庇护所。菲利普·尚塞尔创作的一切都在证实着这个现代世界没有信守它的承诺。这个宏大的故事是由那些对世界有着深刻反映且敏感的系列图像组合的。

Q & A

您是怎样开始《数据地带》这个庞大计划的拍摄呢?

菲利普·尚塞尔:我之前是一个新闻摄影师,从事记者工作,报道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之后,我觉得我的内心有这样一种声音,一种需求,我要关注今天的世界,用一种更加自由的形式。于是,我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拍摄地,关注了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身份认同等等主题,进行拍摄。这是一个很有野心的计划。当然,我不可能获得所有问题的答案,但15年中,我希望能为大家展示这些景象,引发人们的思考。面对着今天的世界,是否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观,让我们星球的明天能够更好。

为什么会用《数据地带》(Datazone)这个题目?

菲利普·尚塞尔:“数据地带”(datazone)最早来自于William Burroughs的一本书《Interzone》,书里描述了一个介于理智和疯狂之间的世界。“数据地带”这个名字灵感就是来自于此,我们的世界感觉也正在理智与疯狂之间摇荡。“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词汇,掌握了数据,也就掌握了权力。它像是一种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却可能会有灾难性的结果。就是结果是好是坏,没人知道。

这些拍摄地都充满危机,你是否遇到过危险?

菲利普·尚塞尔:危险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遇到过被人用枪指着或是充满敌意的目光,但是我觉得,虽然不能说我喜欢这样,但是这是我的使命。当我冲过这些危险,进入了“禁区”,我觉得我获得了创作的自由。

刘珂

197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工作生活于成都。

作品曾多次参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连州摄影节、大理摄影节、纵目成都当代摄影展等国内外诸多画廊美术馆展出。2010年入围FOAM保罗·霍夫摄影奖。刘珂和晃晃共同创作的作品《镜子》获得第 11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

摄影是——映射出内心里的波澜

刘珂,《平湖》系列

2007-2009 年,刘珂在此驻留三年,拍摄了《平湖》系列。摄影师不断对大坝与其周遭人文环境进行观察,与当地的居民相遇相识,他们中有的逐水草而居,有的偏安一隅,摄影师通过视觉的形式捕捉下他们的对话与问题。关于宝贵事物从身边流失当下所产生的巨大痛楚,关于面对绵延不绝的江河壮景下的个体情绪,以及这座世界最大的水坝建成之后,流离失所的人们如何重建自身等惘思。刘珂的照片唤起和重拾了那些不断面临着流离失所的群体下鲜活的个体经历。我们遵循着河流和四周山脉的路线,和这里的居民一起乘船出行,同时也漫步山谷,乘坐摩托、卡车或公共汽车。观看这些照片时,我们感觉到在人们无止尽的搬迁进程中摸索前进,更可以映射出平静江面下我们自己内心的波涛。

Q & A

为什么要拍《平湖》?

在拍《平湖》之前,我拍商业广告。但有一天,我问自己,你一直在拍广告,这是你喜欢的艺术吗?于是,我决定跟商业广告做个了断,去拍点自己的东西。我们去拍三峡,这完全是为我自己的内心而拍的,我觉得,我拍摄的东西必须要让我心跳。出发点很简单。之后一拍就是三年。

具体去了哪些地方?

2007-2009三年时间,走遍了三峡库区,就是整个长江流域三峡大坝修建好以后水淹过的所有地方,从重庆的江津,到湖北的三峡大坝。旁边的一些支流,支流一些水域都被淹没了,涵盖的那个叫三峡库区,我基本上都去了。进去了几十次。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作品感觉如何?

很多片子都能击中我的内心,我觉得,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真诚,所以你现在敢去看你当年自己的作品。这套片子重要的是人与人的相遇,中间产生的那个击中我的点,就把它拍下来。片子背后更多的故事,需要观者自己去想象。平湖之下隐藏的情绪。

摄影师和拍摄对象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镜子的关系。平静的湖面就像是镜子,映射自己的内心。

李·舒尔曼

1973年出生于伦敦,英国。现工作和生活于巴黎,法国。李·舒尔曼是匿名项目的创始人和创意总监。毕业于威斯敏特斯大学,获得电影和摄影学士学位。在过去的20年,李·舒尔曼屡次在英国和法国的电影节获奖。同时,他也是一位热心的艺术收藏家,在国际艺术界十分活跃。

摄影是——讲述普通人的幸福

匿名项目,《家》系列

Q & A

简单介绍一下《家》这个展览?

这次来到集美阿尔勒摄影展的只是《家》(The House)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家》的展览展示了其实是整个房子,一共是11个房间,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客厅。

为什么叫《家》?

我收藏了有 800 000 多张幻灯片,我发现其中很多是在家里拍摄的。当你关上门,家就是一个很私密的地方。这里拥有很多充满爱的愉快的时光,所以我想用幻灯片“重建”整栋房子。每个房间,都有一些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很多时代,50、60、70年代。

这次,我们把展区布置成客厅,把幻灯机投射在“电视”位置的幕布上,电视机在客厅里通常是很重要的。观众走进去,分享这个时刻,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体验。非常的愉悦,非常感人。像我小时候,我父亲也会把他拍的幻灯片在客厅里放出来,全家人在一起看。这是一个很幸福的时刻。

为什么叫“匿名计划”?

这些幻灯片来自四面八方,大多数的拍摄者并没有留下名字。但是这没有关系,我更喜欢这些图片是匿名的,可以用它们来讲述每个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你看了这些图片,心里会自己编织一个故事,产生自己与照片的共鸣。所有人都可以把我的这个项目变成自己的项目。这是我们大家的故事,属于每一个人的。我也希望能讲中国人的故事。

在数码时代,是否会继续这个计划?

当然。人们总以为我讨厌数码照片,但恰恰相反,我觉得数码时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我们的照片会更多。而且要知道,我们现在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扫描这些幻灯片,数码照片就不需要这么做了。现在的社交网络其实也是大家分享照片的地方,我发现其实人们很喜欢分享他们的私人时光。

摩登新古典 私享意大利

独自出发的旅行,并不孤单。因为目的地是北意。一人开启的游赏,从容随兴。因为期许着与巨擘的杰作相遇。不被紧凑的行程与客套的礼数所束缚,听从内心的意愿,私享这一段浸润着文艺复兴滥觞光芒的艺文之旅,收获的是内心的丰盈,与对北意认知的焕然一新。

文/ Moana

克莱蒙纳 弦乐之音

特别设计的Cremona音乐厅每天传递乐音清丽悠扬

高速列车从米兰驶出,这个季节的乡野清晨雾霭浸润着金色。不到1小时抵达克雷莫纳(Cremona)。这座不见经传的小城,却是造就天籁之音的小提琴诞生之地。尽管今日,它还依旧保留着原初的古朴模样。超过 100 间小提琴与弦乐器工作室隐于其间,琢玉般等待着世界各地的顶级小提琴演奏家与制琴师来此朝圣,感受艺术与手工艺的精妙融合。

克雷莫纳全城就是一曲小提琴协奏。从欧洲最高的钟楼高开序曲,广场不大但保留好了天主教建筑风格。斯特拉迪瓦里的雕像标明了身份态度。没错,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的制琴师的原型就是他。往小城中央更深处走去,小提琴博物馆(Museo del Violino)便是这一曲乐音中最华美最激昂的章节。

虽然与博物馆馆长 Fausto Cacciatori 上午的讲解失之交臂,还是有幸遇到了会中文的讲解员 Anna,跟随她一起探寻长达五个世纪的关于提琴制作的旅程,盎然生趣。安娜告诉我,克雷莫纳于 16 世纪伊始即在小提琴制造市场崛起,当地造琴家阿玛蒂(Amati)曾在1566年为法国国王查尔斯十四世制造过一支小提琴,名为“查理九世”( Charles IX),颇受称赞,促使克雷莫纳成为设计现代小提琴的中心。继阿玛蒂之后,制造小提琴的人才辈出,最为音乐界熟悉的名字包括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和瓜尔内里(Guarneri)。

每一把小提琴,纯粹手工制作,难度之高精度之深,都是无数制琴师终其一生探究的艺术。安娜感慨又自豪感,“这几把世间仅存的小提琴,每一把的价值都超过数百万美金。”高品质的小提琴大都选用云杉、枫木作为原材,面板、背板、琴头、琴托......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尺寸和打磨,极尽严苛,臻于至境。

更神奇的是,400 多年前出自杰出工匠之手的小提琴,至今在古城用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方式续写生命——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演奏家会有幸把握这些珍贵的小提琴,将古老的工匠魔法用现代的音乐技艺传承隽永——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正是制琴师与音乐家之间的默契。

威尼斯 感官飨宴

威尼斯传奇酒店BelmondHotel Cipriani本身就是一处凝固流动的艺术庄园

如果克雷蒙纳是需要用心聆听的乐土,水城威尼斯则需要调动眼、手与更多感官来体验艺文齐鸣的佳境。搭乘水上巴士抵达圣卡代岛,我有点贪心得把威尼斯的艺术之旅首站选在了Belmond Hotel Cipriani。曾经在此工作的好友Claudia 举力推荐的驻地,本身就是一处独特的艺术空间。

船停在码头,步行三分钟,身着如同东方豪华列车员着装般的门童接过行李,引领我从后花园走入这座乔治克鲁尼也钟爱的建筑,我竭力按捺住自己不可言喻的心情——花径本身就是一座自然的艺术长廊,这个季节依旧有蔷薇与香草盛放,托斯卡纳庄园庭院风在这里切换成为威尼托的贵族气。门廊两侧巧妙地布置出了当地特色艺术作品展示橱窗,视线中应接不暇。威尼斯这座传奇都城的玻璃水晶工艺,可见一斑。不仅如此,从办理入住的休息室、前台、礼宾柜台,到丝毫不输宫殿的楼道厅堂,足不出户,即可在Belmond Hotel Cipriani 游走于画廊般的自在,饱览艺术盛宴。惊喜远不止此。

雕塑、花艺、画作、古董摆件,别忘记还有前往米其林一星餐厅 ORO 的回廊两侧,数百位名流贵胄的签名照片墙。可以轻易寻找到汤姆·克鲁斯、马丁·西克赛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甚至还有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笔触。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场,这里见证过记录着太多风云人物与历史时刻。明眼人兴许可以辨识出酒店正门的那个码头,正是 007 电影中邦德游艇停靠的地方。不久前,乔治还在这里牵过 Amal 的手登船,在全世界面前大秀恩爱。

酒店完美封存 18 世纪宫殿场景的 Dogaressa坐拥价值连城的流动景致,威尼斯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每一个角落绽放。用锡制的重钥匙推开房门,时光重回那个经典年代——从天顶,家具的摆设,床榻的细节,到桌面的摆件,玄关的画作,威尼斯由古及今的历史被重现得温婉高雅,不着一字。推开阳台门,泻湖美景尽收眼底。毫不犹豫打开一瓶 Prosecco,搭配酒店自制的桃汁,诞生于此的贝利尼鸡尾酒就在我手中浮泛着水果香气的金色光泽,微酸的气泡被甜美的桃子风味平衡恰好。

米兰 看展不看秀

米兰布雷拉画廊里古典与浪漫的画作交织时光不朽

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梦幻精美,私人宅邸改建的博物馆保留精致完好。抵达承载着时装与设计盛名的米兰,我的关注点却不在于此。避开 4月或是 9 月的喧哗时光,暗自庆幸自己可以专注地拜访那些小众的展览与画廊。

穿过城中永远熙攘的大教堂广场与拱廊,相比之下,二十世纪博物馆安静了不少。回旋楼梯的每一层间都布置上了自然与家居交互对话的艺术装置,间离开来又交错生长,时光在这里凝住回了上个世纪 50 年代。经典的孔雀蓝与绿松石色调,暗示出鲜明的米兰风尚。博物馆每年都会季节性展出意大利未来主义和当代主义的画作,与这栋建筑相得益彰。

公众博物馆之外,在意大利无数珍品得以保留完好的重要原因,还可以盖功于显赫家族们的艺术眼光与珍稀收藏,乌菲齐就是一处典型实例,波尔迪·佩佐利美术馆(Poldi Pezzoli Museum)也占有一席之位。两层楼的展览空间恰是米兰贵族 Gian Giancomo Poldi Pezzoli 的官邸所在。一楼是画作、壁毯还有蕾丝织物的展区,15-19世纪的艺术精髓集中于二楼。旋转楼梯拾级而上,巴洛克的雕塑立于前厅,左手边是中世纪的圣经画像,越往里走展厅的魅力越发引人入胜。古董座钟、瓷器餐具、怀表、珠宝,波拉依维罗的《女性的肖像》与波提切利的《圣母子》恰是镇馆之宝,展示出米兰上层社会的生活全貌。

位于米兰城东的布雷拉画廊,又是一处私人展馆的鸿篇巨制。要知道,这里珍藏着数幅巨著真迹,作品主人本身也来历匪浅——拿破仑收藏的画作空间,另一个作用是收藏和展示由拿破仑的军队从各处胜战中获得的艺术藏品。于是找来了安东尼奥 • 卡诺瓦为其创作立名,帝王的私人收藏成为全民共享的美学资源。

从早期基督教艺术、中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代、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一直延续到浪漫主义、印象派,卷帙浩繁,每一个空间转角都是惊喜,其中不乏拉斐尔的《圣女的婚礼》、卡拉瓦乔的《以马忤斯的晚餐》、曼特尼亚的《哀悼死去的耶稣》以及海耶兹那幅浪漫的《吻》之画作。

遥看浩瀚的艺术星空,意大利定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

黑胶

放一次就磨损一轮的岁月感

提起黑胶唱片,大多数人首先会想起电影《无间道》中,梁朝伟和刘德华一起听黑胶唱片《被遗忘的时光》的场景。

文/ 德加、浣熊唱片-Gonzo 图片提供/浣熊唱片

在流媒体音乐时代,连 CD 销量都十分惨淡,为什么我们还要玩黑胶这种老东西?

因为能够获得空灵感和现场感——因为黑胶是一种模拟录音,通过把声音对空气的震动模拟成电流的方式录成原声母带,没有对音频进行限制,因而好的黑胶唱片反而给人更自然真实的感觉。比如,同一个演奏家用同一把小提琴演奏的同一支曲,在 CD 播放的音乐中,小提琴弓和弦摩擦的质感被抹去了,而在黑胶中却完美地再现了出来,一个人听黑胶,能够“听到这张唱片在当时应该有的声音”。

黑胶听起来会感觉更温暖,音色更加柔软,在发展至今的各种音乐记录材质——唱片、磁带、CD 中,黑胶的音质最接近原声,是爱乐者所追求之境界;众多重量级演奏家、指挥家、大乐队及歌唱家等作品大多数均以黑胶唱片作为首次发行。听过了黑胶,你就不能忍受 CD 尖利粗糙的数码声;同时,更有大量黑胶玩家喜欢它柔和的声音,喜欢光凭手感调控音质的细腻,喜欢黑胶唱片放一次就磨损一轮的岁月感。

物以稀为贵,几乎成为整个 20 世纪音乐载体霸主的黑胶,在 1982 年 CD 诞生后逐渐销声匿迹了,而最近几年逐渐红火起来的二手黑胶市场,也让众多小众文艺范青年加入黑胶发烧友一族,甚至成为收藏家——聆听黑胶温暖的声音,让黑胶唱片的封面成为家居装饰不可获取的元素,甚至还能在市场上转手、升值......如今黑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介质,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方式——独自一人,在阳台上,在书房里,端一杯咖啡,欣赏一本好书,静静聆听黑胶流淌的流金岁月,几乎成为了现代的新式高端“生活美学”,代表着一种高端的生活审美品位,那些经过时间的洗礼、那些偶然淘到的泛着斑驳痕迹的黑胶唱片,虽然残破,却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音乐、记忆以及它曾经拥有者的故事。

古典音乐:巨大而丰盈的审美愉悦

聆听古典音乐特别是交响乐,本就是“一个”人的乐趣——坐在音乐厅里静听,或者备好唱片在家中、在暗夜里细细感受一种孤独中的精神歇息。听着古典音乐,怀想音乐家与演奏家的心音,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一个人听音乐,可以听着进入音乐中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一个人听古典,而不是在迪厅里和众多人肉一起随着燥热的流行音乐蹦跳,就能够感受到西贝柳斯音乐中北国冰雪覆盖的大片原野上横扫一切的风声,能够用古尔德演奏的巴赫音乐医疗精神病,也能够在贝多芬、海顿、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李斯特、海顿、莫扎特、柏辽兹、门德尔松......的音乐中感受他们的欢乐、他们的痛苦,也许自我人生中难以逾越的时刻就改变了,于是一切释然。

孟子所言“众乐乐”与“独乐乐”就是在说音乐,当然,我们能够享受音乐中独乐乐的静谧,也可以在众乐乐的人群中,获得巨大而丰盈的审美愉悦——去音乐节吧!

Tips 推荐音乐节

1:琉森音乐节(Lucerne Festival)

在风景如画的小城瑞士琉森(卢塞恩),有一个牵引着全世界目光的琉森音乐节——背靠巍峨的皮拉图斯山,脚踏湛蓝如镜的罗伊斯河和琉森湖,吹着湖风,听着音乐,这里没有喧闹只有平和安静,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琉森音乐节让全世界远道而来的乐迷乐而忘忧、乐不思蜀。作为欧洲三大音乐节之一,琉森音乐节于1938年由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创立,每年都有10余万人通过一份“机票+旅店+酒会+音乐会”的旅行套餐来到这里,在琉森湖畔的文化和艺术中心(KKL)欣赏全世界顶尖古典音乐。在琉森,古典音乐当然不是老冬烘,每年音乐节都会设立不同的主题,通过音乐探索全球化、移民、女性主义等世界性话题。

2:“柏林森林音乐会

(DieBerlinerPhilharmonikerin

der Waldbühne)”

“柏林森林音乐会”由柏林爱乐乐团从1989年开始创办,演出场地的全称是“瓦尔德尼森林剧场”,这座森林剧场是大自然的造化:露天剧场的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森林,但由于自然生态的推移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块约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发现了这块地方,经过大胆的创意和艺术性的修整,就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露天剧场。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仪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这一露天舞台被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双塔型白色顶棚,设有88排环型坐席,可同时容纳22000名观众就座。柏林森林音乐会虽然是在露天剧场演出,但是听音效果却极其出众,即便坐在远离舞台的最后一排,也不会因距离而产生声压不足的感觉;而同时,即便坐在距离音箱很近也不会感到震耳欲聋。因而,每场22000人的音乐会,不论你坐在什么位置上观看,票价都是统一的。

3: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er Festspiele)

同样是欧洲三大古典音乐节之一,萨尔茨堡音乐节也是全世界水准最高、最富盛名的音乐节庆之一。1920年,其前身莫扎特音乐节创办,但在著名指挥卡拉扬“主政”期间,才逐渐拥有了像今天这样的影响力,一系列著名指挥家担任音乐节的指挥,众多名团参与演出,使得萨尔茨堡音乐节名气扶摇直上,每年7月底至9月初音乐节期间,音乐节大厅、莫札特音乐学院、州立剧院、米拉贝尔宫的音乐活动都会吸引欧洲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界人士目光。

爵士音乐:熨烫你的心灵

“爵士乐是最深刻最好听的音乐类型,因为它爵士乐根植于黑人奴隶文化,因为它来源于黑人的痛苦。”爵士乐,这种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海滨城市新奥尔良的音乐类型,最初出现于美国南部的底层黑人劳工之间,那时的爵士乐还是粗糙而随意的。到了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高雅、慵懒、小资的代表音乐类型——如果说听古典乐是心灵的修炼,那么听爵士乐就是一种氛围的感染。

因而,欣赏爵士乐其实不必正襟危坐,听得过瘾才是重点,因此敞开心胸绝对是最佳的入门钥匙,有道是“一种米养百种人”,同样,听爵士乐也是“一种乐听百种人”,所以,独自一人欣赏爵士乐,管它什么流派、历史,也不会再介怀“他的萨克斯风怎么走音这么严重”或者“他的小喇叭声音吹得好破”——听就好了。

夜晚最适合独自安静聆听爵士乐,是我们的心灵需要这样的旋律来得到安宁,Eddie Higgins、Richard Elliot、Yours Truly、Saxophonic、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TheChanging Lights 等等萨克斯、钢琴、人声爵士作品,足够用来熨烫你的心灵。

9张适合独处时听的黑胶唱片

1:Kind Of Blues

Miles Davis

《Kind of Blue》是美国小号手Miles Davis于1959年发行的一张爵士乐专辑,是爵士史上伟大的作品之一。正如其名Kind of Blue— 一点忧伤,它很适合在独处的忧伤夜晚去聆听。不过这并不是专辑的唯一情绪,在Miles Davis、BillEvans等伟大乐手的演绎下,沉静与诗意、欲望和迷幻都在其中细细铺陈开来,在独处的夜带给你只属于自己的意象空间。

2: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Rachmaninov

S·拉赫玛尼诺夫

独处时,听古典乐是最妙不过了,没有人声与情绪的打扰,一切都处于你自己构建的世界中。这张唱片大概是最适合独处时去品味的古典乐了,它由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于1901年,是他最为出名的著作之一。它时而肃穆庄严、时而唯美动人,似乎在向你展现一个广阔无垠的浪漫空间,为独处的你开辟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借用梦露在电影《七年之痒》中听到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一句话:“每次听到这首曲子都令我浑身酥软,不能自拔”。

3:Bewitched

Eddie Higgins

这张唱片由爵士钢琴家EddieHiggins重新演绎了一些经典名曲。

在Eddie Higgins温柔细腻的演奏下,旋流随意流淌妙不可言,你无需大花心思去解读,一杯咖啡、一本书,这张唱片能成为最美的午夜伴奏。

4:Rhapsody in Blue

George Gershwin

听完爵士和古典,有没有想过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这张《蓝色狂想曲》就是最好的答案,George Gershwin融合了古典乐架构和爵士乐元素,尽显都市的浪漫情调。夜晚时分,卸去疲累,小饮一杯 ,在《蓝色狂想曲》中肆意随想吧。

5:Sings Salvadore Poe

Lisa Ekdahl

独处时也少不了温柔女声的陪伴。这张唱片将拉丁爵士乐和Bossa Nova完美融合,辅以简单的节奏摇摆,再加上瑞典爵士女伶Lisa Ekdahl慵懒而甜美的歌声,在清冷的冬日,会带来一丝暖阳的明媚。

6:To You

绫戸智恵

除了甜美的女声,你也许还需要一点成熟而知性的声音。绫戸智恵的《To You》是个不错的选择,她弹奏着简单的钢琴伴奏,翻唱了不少世界名曲。只不过在她的深情吟唱下,无论是民谣还是摇滚都在一瞬间安静下来,仿佛被时间冻结,呈现给你最冷静的音乐之美。

7:No Fun Aloud

Glenn Frey

当然,独处时不一定只需要安静。老鹰乐队吉他手GlennFrey的个人专辑《No FunAloud》能给你带来截然不同的独处时光。抒情的温柔摇滚在不断诉说着往事,还记得那个旧情人吗?在主打歌《The One You Love》经典旋律中怀念往昔吧。

8:Come Along

山下达郎

一个人的时候必然少不了山下达郎。这张《Come Along》的音乐流畅又美妙,还加入了电台的声音,就像小时候的夜晚,在床头一个人静静地收听录音机。而山下达郎温柔的唱腔,标志性的City Pop的曲风,则彻底击溃独处时泛滥的孤独与不安。

9:The Promise of Love

Delegation

这是一张70年代灵魂乐队Delegation的名盘,无论旋律还是编曲,都有着浓浓的古早味道。沉浸其中,仿佛坐上时光的Soul Train,回到再也回不去的过去。

唱片中不少歌曲律动感十足,最后一张请悄悄地舞起来吧,其实独处的时间最适合跳舞了,没人关注你跳得好不好看,只需要跟随着节奏随意摇摆,忘却平日里的不快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