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油鱼冒充鳕鱼 食品问题根源在多头管理

2012年04月24日 09:58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程赤兵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如果不是网友爆料、媒体调查,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鱼叫油鱼,更不可能知道油鱼还分两种,有着拗口的学名。这事得去咨询专家,可专家有时候也含糊,《新闻晨报》就报道说,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的教授表示,若是整条鱼,鳕鱼和油鱼很容易区分,但消费者一般购买的是鱼块,单靠感官很难鉴别。

鱼都分不清楚,谁还说得清楚它是来自中国,还是加拿大或者俄罗斯呢?反正鳕鱼也好,油鱼也好,全太平洋随便游,谁捞起来算谁的,这可给中国的消费者出了难题,是去问管进口鱼的质检总局呢?还是去问管国产鱼的工商局呢?

分不清楚,如果再吃完鱼拉完油,拿着小票打12315投诉,因为东西已经没了,胜算几何还真难说。或者干脆在微博上吐槽,可手里没证据,商家怕吗?没准还会倒咬一口呢,说你散布不实信息。难怪事情出来,上海家乐福很快发表声明,说超市里卖的就是鳕鱼,不是油鱼。不就几条微博么,各类“鳕鱼”们下架,再公关一下,过几天就不是热点了。谁能证明你闹肚子,是因为吃了某店买的“鳕鱼”,没有证据可是不能瞎说话的。

油鱼当成鳕鱼卖,以次充好、以贱售贵,这么简单的过程,已经演变得相当复杂,仿佛市场上的一道难题。其实难题都是自找的,人家别的国家怎么没这事?

在这个世界上,日本和意大利是禁止油鱼进口和销售的,别的地方虽然没这么严,可也有要求,比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就特别规定,各种油鱼都不能使用鳕鱼作为标识,欧洲一些国家也要求油鱼、鳕鱼的包装要有区别,等等。到了咱们这儿,就无解了,切成块冻着卖,安能辨我是啥鱼。

当然这有客观原因,就是广大消费者对海鱼的了解还不够,油鱼充鳕鱼在内地还属于“新鲜事物”。而且,政策法规还很不完善,可说到政策法规,谁来制定呢?比如区分油鱼与鳕鱼的包装标识,总不能进口鱼制定一条,国产鱼再制定一条吧。

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多头管理。人民网的报道称,对于食品安全,从上游的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到卫生部、工商总局等等,多个部门各管一块,权责犬牙交错,尽管有食品安全办公室,但功能只是负责各部门协调,并无对外接口。这么一来,看上去负责的部门很多,实际却没人负责,就说鳕鱼这事,似乎就很难找到投诉的渠道。

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挺严峻的,问题层出不穷,从上到下,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好好治理一下。有这个心了,有没有这个能力,管理部门的水平能不能应付造假者的灵活多变,这还真得打个问号。换句话说,要从根源上扭转被动的局面,最要紧的是成立一个独立的部门,直接面对消费者和商家,这个部门要更敏感,效率要更高些。这样一来,问题查实后直接就能处罚,直接能出对策,而不是对着公众解释:这方面还是个空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徐红] 标签:油鱼 鳕鱼 鱼块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