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院
2010年07月09日 00:25 凤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李玲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医院改革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院?判断医疗服务体系或者医院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好的标准才能产生合理的激励,使医院的行为不被扭曲。

为了说清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好医院的判断标准“不是什么”。

“医疗资源丰富”是不是好的标准?

如果我们只看过《经济学原理》,往往就认为,“看病贵”是源于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多办医院。我经常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向司机师傅请教一些问题,比如这个问题,我曾不止一次问过。有的司机师傅回答十分精辟:“医院多了少了都不好,少了吧,有病没处看,多了吧,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爱生病,也不好”。医疗和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供应充足有时甚至过剩才是好事,但医疗资源多了,麻烦必然也来了,甚至成为灾难。这就是为什么最自由、最市场经济的美国,每年却要通过国家计划的形式限制医学院招生人数。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不小心外科医生培养多了,结果后来发现心脏手术剧增,因为心脏手术挣钱,再后来发现30%的手术是医学上不必要的;中国的抗生素供给可谓十分充足,不断换代升级,带来的问题是人群的耐药性迅速增加,这其实是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下降,从长远来看,甚至是国家安全的隐患。医疗服务是从疾病衍生出来的,过度的医疗服务是浪费。没有医疗资源是不行的,但如果把“医疗资源丰富”作为标准,那就会激励过多的资源进入。一般来说,资源过剩了,市场会重新调节到均衡的状态,但是医疗领域出现的现象是有多少医生和多少床位,就会有多少的病人。资源越丰富,创造出来的医疗需求也越多,资源浪费就越多。中国目前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已经排到世界第69位,总体上不存在不足的问题,我国的问题更主要出在资源配置上。

“医院的经营效率”是不是好的标准?

如果医生整日无所事事、喝茶聊天,那肯定不行,是必然要改的,但这显然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要为医生说句公道话话,之所以现在医生感到非常辛苦,却还是民怨沸腾,问题还是出在机制上。如果把“医院的经营效率”作为标准,像衡量企业的效率那样,以医院的工作量大小、盈利能力高低作为衡量医院的标准,那么医院就会以盈利为目的,而不会主动控制总费用,医院收入的不断增加,但患者的负担也不断增加。当下一些医院改革的药方——如股份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大医院竞争等,恰恰是着眼于提高医院的盈收盈利能力,而“你们今年收入多少”,也是不少医院院长在一起攀比的对象。

“医院的高、精、尖”是不是好的标准?

显然,医疗技术需要提高,医学科研需要创新,但是医疗必须有序,医院必须分层,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如果把“高精尖”作为标准,在没有强制转诊机制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医院都会追求高精尖,那就实现不了“低成本”。我国医疗资源已经过度集中于高端,当下不少大型医院,趁着医改的东风,要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这并非医改的主要目标。

“多元办医”是不是好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会定期发布全球各国的医疗体系排名,这个体系中有几十个指标,唯独没有“多元办医”这个在我国很热门的指标。从现实数据上看,大国中健康水平最高、医疗成本较低的英国,搞得也不是“多元办医”,而是“一元办医”。

那么,从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促进人民健康的目标出发,好医院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至少以下几条是必须的:

第一条是公平性。

所谓公平性,是指整个医疗体系的资源布局、服务内容和成本,能够确保全体人民都能获得安全、可及而又付得起的医疗服务。高端资源过度发展,必然会损害大部分人享受普通医疗服务的权力。是让10个顶尖的医生去为1个富人治疗无关生命的富贵病,还是让这10个医生为1000个穷人治疗关乎生命的疑难杂症,这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大选择。获得医疗服务是商品交易还是人的基本权利,这是医改争论背后最根本的命题。不仅在我国如此,美国当下如火如荼的医改争论也是如此。

第二条是宏观效率。

所谓宏观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小的成本生产尽可能多的健康”。效率者,少花钱多办事也。医疗本质上是一种“修理品”,无非是修理人而已。修车、修相机的朋友都有经验,修东西和买东西不一样,买东西的时候,东西还不是自己的,可以放心挑选、砍价,不买也没损失;而修理东西的时候,这东西已经是自己的,修不好自己要承担损失,所以商家往往告诉你,这也要换,那也要换。但是凡是修东西的顾客都希望,尽量少花钱把东西修好,而不是“提供尽可能多的修理服务”。这个规律,在医疗这里也是成立的。从宏观效率的观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医院的服务档次不是越高越好,盈利能力不是越强越好。因为医疗服务这种“修理品”,它的盈利就是社会的成本。正像我们不能说修汽车修得越多,汽车业就越发达,是一个道理。改善人民健康才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而不是提供多少医疗服务。

顺便提一下,如何才能实现“宏观效率”?三条路。一是预防为主,少得病自然是节约成本最有效的办法,但是预防做好了就会减少医院的收入,所以要有配套措施;二是适宜技术,在同样的治疗效果下,尽量用便宜的药、便宜的治疗方案,是“性价比”最高而不是治疗手段越高精尖越好。昨天有网友留言说,医院“小病大治、大病往死了治”便是与此背道而驰的。当然,这个问题涉及举证倒置等因素,需要另外单说;三是医疗体系要分层次,有序就医,三级医院的固定成本比二级医院高一倍多,如果大病小病都去三级医院看,必然会有损于宏观效率。因而,各级医院之间不应当是同质的竞争关系,而应该是有序转诊、分流和合作的关系。

最后,衡量医院好坏,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那就是能否按照医学规律来行事。说到底,医学是科学。生什么病该吃什么药、该做什么手术、该去什么医院的选择,和“饿了吃什么饭、寂寞了看什么电影”这种选择是不一样的,医疗资源的配置应该以科学为基础,而不是以消费者的选择为基础。美国医学院校里把“No harm(没有伤害)”作为医学的最高准则,医学教科书上也有“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教训,然而,这些规律在中国的许多医院中都没有得到贯彻。还要强调一句,这主要不能怪医生,而是长期扭曲的机制,使得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不仅不符合患者的最优利益,甚至也违背了医学的基本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医院改革事不宜迟。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健康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健康",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转发到凤凰网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李晋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