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继鸿:继续“无用” 更加“例外”
2009年03月18日 23:33《长江》杂志 】 【打印已有评论0

长久以来,中国服饰企业往往固守于“民族”、“传统”和“中国元素”之中,“例外”与“无用”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新一代设计师与企业家对全球时尚和流行美学的新思考。

毛继鸿所努力开创的事业在商业世界独树一帜,从真正意义上将“美学”和“艺术”溶于中国本土的商业之中。

人物故事 — 毛继鸿:继续“无用” 更加“例外”

毛继鸿希望通过“无用”和“例外”去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找回中国自身的美学创造力。

十二年“例外”之路

2008年11月25日,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例外”过了12岁生日,毛继鸿送给这个品牌的生日礼物是北京SOGO生态店的正式开业。这家店被董事长毛继鸿阐释为“双面例外”的升级版。区别于普通的专门售卖服饰的例外专卖店,“双面例外”结合了服装与图书,之前已经在昆明和南京开出了两家店铺。

在这个被他命名为“状态”的店铺中,香港知名设计师又一山人设计的新店店面传达了对于人类穴居时代原生态生活的想象。店面的装修和陈设全部采用环保和回收材料、衣物、书,家居用品,这些散布其间的物品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呈现了一种例外的生活方式,为来访者构造了一个与当代生活美学有关的生活空间。

例外创始人毛继鸿以对“?1+1=2……?12!”的阐释开始了自己的致辞。这个奇怪的等式寄托了他12年来对于例外,对于服装艺术,以及对于生命的诸多思考。12年前,“例外”以其独立的哲学观和美学坚持开创了一个独特的中国设计师品牌,营造了一种东方哲学式的当代生活艺术。12年后,“例外”开始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生存状态,乃至生活的态度。

在生态店里,文化艺术类的书籍,与马可设计的那些衣服构成了一种松散的默契,给人提供一种看似不相干,却又内在相通的感悟。这家店里还设有画廊和讲堂,开业当天,香港作家欧阳应霁做了有关简单生活美食的讲座。第二天,毛继鸿学生时代的老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胡月又做了一次关于穿衣风格的讲座。在生态店里,这种形式的讲堂也会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生态店也将由此会变成一个关注文化者的聚集地。

毛继鸿将这家店视为例外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一次尝试。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也曾做过类似的尝试——她在伦敦开设的Dover Street Market在时尚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毛继鸿希望通过对社会、对环境和对人文的关怀,将“例外”建塑成一个能够传播精神价值的品牌。

在他而言,“例外”这个品牌更多的与哲学有关——它不是时尚、潮流、以女性功能为衡量的衣服,它给人的不是视觉的感受,而是内心的感受。他相信现在的都市知识女性骨子里都保留着文艺与浪漫的情结。她们中的一部分对艺术人文和美有着强烈的需求,只是因为都要应对非常理性的日常工作,时间久了就把对浪漫、做梦和文化艺术的兴趣丢失掉了,但是浪漫精神的内核还在。例外就是要唤醒这种需求。这部分人可能不够大众,但是能够获得她们的认可,也就够了。

“无用”:东方式的哲学思考

另一个品牌“无用”在对生命的思考方面走得更远。2008年7月3日,在云集了世界知名品牌的巴黎高级时装周,巴黎小皇宫(Palace Royal)外静谧的林间空地上,毛继鸿的太太、例外服饰设计总监、著名设计师马可通过“无用”品牌为来访者们上演了一场名为“奢侈的清贫”的T台秀,以东方的方式演绎了奢侈的概念。

42位男女模特缓步走上毛毡,身着蓝、黑、米色等颜色的宽大衣服,慢节奏展示了糅合了现代舞、太极和瑜伽的动作,蒙古歌者娜仁在木桶前一边用古老纺车演绎织布场景,一边引吭高歌。这些剔除一切装饰、质地粗糙、手工缝制、色彩单纯的服装是“无用”品牌的首次动态发布。

在此之前的2007年巴黎时装周上,“无用”品牌首次做了以“土地”为主题的秀,在巴黎艺术界造成很大的轰动。著名导演贾樟柯把马可参展的过程记录了下来,拍成了一部名为《无用》的纪录片,获得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

“这个品牌做的是服装文化,打的是国家牌。它是要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解和认知。我们没有用‘USELESS’,而是用汉字‘无用’,让外国人发出‘无用’的声音,这可能不好传播,但是我就是要他发出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中国的。”毛继鸿说。

在毛继鸿的阐释中,“无用”暗示老子思想中无为的哲学概念。如今,是否“有用”几乎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常常产生偏差甚至完全相异。“我想通过无用去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马可曾经解释说。

5年前毛继鸿就申请过参加巴黎时装周,但是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他和马可一直想超出“例外”再做一个新的东西。“例外”是面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市场化的品牌,并不是马可个人完整的思想表现。直到后来做出“无用”这个艺术品牌,马可才找到了另一种表达自己的渠道和方式。时逢“法中联合会”成立,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也觉得应该吸收中国设计师进入时装周,“无用”的申请得以被接受。

法国高级时装工会只有12个会员,现在每年受邀在巴黎高级时装周发布时装的品牌也只有30个。继2007年发布“土地”之后,2008年7月马可又收到了来自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参加高级时装周的邀请。“奢侈的清贫”由此得以展示。

如今,马可已经被视为崛起的中国设计力量的新锐象征,她展示的那些服装使得西方评论界已经开始将她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在国际时装设计界获得的崇高地位相比。

马可设计中的革命性经常被人拿来与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和比利时著名设计师马丁·马吉拉相比。毛继鸿说,川久保玲提供的是一种与传统不同的思维,马丁·马吉拉是后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马可则更倾向于表现东方人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怀。

中国设计师的独特时代

“如果说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时装界是日本人的时代,90年代末至今是比利时人的时代,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以马可为代表的中国设计师开创的属于中国人的时代了。”毛继鸿说。他相信这个时代一旦来临,会对中国的服装文化和服装艺术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但是中国目前的设计环境却很难支持他的乐观。根据他的观感,欧洲的设计师大都在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在中国,设计师都还太追求表面的东西,很多时候设计变成设计师追求名利的手段,设计本身也被赋予了极强的功利性。积极的一面是,与欧洲设计师相比,中国的设计师动力更足,活跃度更强,但是活跃往往也意味着易折。

接受《长江》采访时,毛继鸿刚从荷兰归来。12月3日,他和马可被荷兰女王接见,接受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颁发的一个奖项。王子基金会设立的这个奖项旨在奖掖在特定领域对文化和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个人、团体、组织或者学术机构,每年颁出10个桂冠奖和一个主要大奖。马可因为“无用”在欧洲引起的轰动而获得桂冠奖,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和马可一起获得这个奖项。

“无用”获邀在颁奖典礼上做20分钟开场表演。毛继鸿说,在看了这场表演后,很多人跑过来告诉他,如果大家之前看过这个表演,马可就可以拿到那个主要大奖。接下来,“无用”会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2010年到2011年期间,“无用”还获邀在位于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国家博物馆做为期一年的展览。

“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

在以马可为代表的中国设计开始获得西方时尚界承认的同时,“例外”也陆续在全国各城市开出了近60家专卖店。“例外”不做广告,毛继鸿为之选择的发展道路就是通过店铺和一些“别人不能想象的活动”深入受众的内心,从文化层面上激发她们的联想,引起某种思想认同或情感共鸣。

“例外本身也在传承无用对于环保、人文关怀、文化艺术方面的追求。”毛继鸿说,“例外”可以视为无用的生活版,与“无用”相比,“例外”相对与消费者、市场和大众更接近一些,也能够让马可的设计能够普及开来。

在长江商学院就读EMBA之后,毛继鸿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渠道创新方面。如今,“例外”已经拥有普通专卖店、双面例外、生态店三种形式,他希望这些形式能够变成一个灵活的组合。2009年,生态店和双面例外将会普及到更多的地区,位于上海新天地的生态店则马上就会开业。“最终目的肯定是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会拥有中国人的生活产品,接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毛继鸿说。

事实上,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也许“例外”的店铺已经开到了巴黎。2008年下半年,毛继鸿已经陆续接待了一些国际大型百货公司的买手,但是经济危机不得不让计划往后推迟。他希望“例外”走出国门的第一站是巴黎,“无用的声望已经为我们的登陆做了很好的铺垫。”

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是毛继鸿非常欣赏的设计师,他的一句“我在发掘和服后面的精神”引发了毛继鸿极大的感触:意大利是性感的、彩色的;法国是奢华的、不可触及的;日本是精致的、优雅的。但是,怎样的词汇才能描述中国的时尚精神?

“例外”的口号就与这种疑问有关——“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寻找,意味着失去了,当代正在发生的生活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美学;自我,即中国过去用的都是西方的审美标准,不是中国人自己在说话,中国要找回自身的创造力。(继鸿 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 董事长)

毛继鸿   例外   无用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杨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