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SARS,坠机,洪水,海啸,还有今年8月在我国温州等地肆虐的台风,这些灾难性事件夺去的不仅仅是关天的人命,还有幸存者的健康心灵。有多少从灾难中侥幸逃生的人,虽然捡回性命,却丢失了快乐,夜夜来袭的梦魇,反复重现着灾难的情景,让他们无法安枕。
如何拯救这些心灵,让他们重拾往日的快乐?灾难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运而生,并且势在必行。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何为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范畴中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一般说来,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灾后的应激反应]
情绪不稳,容易出现震惊、愤怒、内疚、易怒等情绪反应,也有人的情绪会处于压抑状态,表现得麻木不仁,看似没有波澜,但其实他们的问题更加严重;思维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经常做噩梦,总是记起灾难场景,以及与它有关的人和事;人际交往上也出现障碍,变得沉默寡言,闭门不出,不愿意与亲友交谈,过度保护自己。
躯体上也会表现出病征,比如失眠,始终紧张,某个器官无故疼痛,食欲下降等等。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主动倾听,共情关注,心理支持;
提供机会,鼓励疏泄,促进言语表述内心感受;
提供信息、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
建立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
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
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心理隔离;
必要时辅以行为、药物疗法。
[心理危机干预资料]
2003年4月,SARS来袭。北京市心理干预中心迅速做出反应,为患者及广大市民做出心理干预,并且办报,向市民推广心理知识。
2004年8月,台风“云娜”过后,浙江省第七人民医院派出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奔赴浙江温岭和乐清泥石流等地,入村入户地开展现场心理干预工作。在为期2周的时间里,与灾害相关的受灾人群、救助人员、受灾家属,先后2000余人接受了心理干预。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后,全国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都派出专家赶赴灾区。其中浙江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涉险的25名杭州游客进行了团体及个别心理干预,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急性应激症状,帮助他们较快地从灾难阴影中走出来。
直击“桑美”过后的心理现场
[总体状况]
今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我国温州登陆,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事发之后,有群众遇难,而幸存者中也有很多人出现了心理危机。据专家访谈资料显示:80%的人经常回忆起自己受灾的场面,以及亲人去世的场景;超过72%的人经常做噩梦,无法安信入睡;68%的人总是担心台风会再次来袭,认为自己仍然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之中,并且在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出现躯体反应:手心出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口干、胃痉挛、肌肉紧张等。可见,灾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十分严重。
同时,给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工作带来不便的是,广大群众对心理学的不了解,对危机干预的不信任。当地居民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危机干预,也不知晓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刚开始不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究竟是做什么的,还有一部分人怀有抵触情绪,后来在干预小组人员耐心的沟通、解释下逐渐接受,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本次台风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象主要包括:受损失最严重者,急性应激障碍者,具有心理危机的易感因素者,妇女、老人、儿童,以及危机事件救援人员。
[具体个案]
事件闪回:
今年“桑美”肆虐期间,温州市河尾垟村出现了一场比较重大的死亡事故,救援人员将多名受灾群众转移到一座房屋中,未料到台风再次来袭,房屋倒塌,42人死于房内,其中包括房主60多岁的母亲和10岁的儿子,而房主的父亲也因伤重被送往医院抢救。
此时,在外打工的房主得知消息,连夜赶回家中。
当事人反应:
房主回来之后,看到的是断壁颓垣,一片狼藉,还有母亲和儿子的尸体。在如此巨大的打击下,房主表现得很麻木,呆呆的,一句话也不说。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悲痛欲绝,房主好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同时,他的生理需求完全消失,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也不着手安排亲人的丧事,对尚在医院中的老父亲也不闻不问。这些都是有违正常人的反应的。所以,他的应激症状比较严重。
干预过程:
对于这种严重压抑自己情绪的当事人,首要的一步就是让他开口说话。刚开始的时候,专家跟房主交谈,他始终紧锁眉头,一言不发。此时,专家意识到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很可能就是他已经逝去的亲人。
很多人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谈论死者,其实不然。房主被压抑住的情绪恰恰就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我们必须让他发泄出来。因此,专家开始跟他谈论他的母亲:“你最后一次见到你母亲是什么时候?”“当时她对你说了什么话呀?”“离家之前,母亲给你做的最后一顿饭都有什么呢?”……这种类似的问题问了几个,房主就忍不住了,开口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母亲,说她对自己多好,后来还主动讲起他的儿子,以前是怎样可爱调皮,一边说还一边流泪,让在场的人都心痛不已。但同时,大家看到他流下泪来,也稍稍放了一点心。
麻木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房主的情绪也得到了一点宣泄。但是,这种悲痛的情绪一经打开,便如开了闸门的洪水,汹涌而出。房主非常愤怒地抱怨道:“这个房子本来就不安全,怎么能让那么多人在这儿躲呢?这不是等着送死吗!”时而又自责:“都怪我自己没能耐,不能让爸妈住上好房子。我早就应该把他们接出来的,那样就不会出现这种事儿了……”此时,房主又进入了一个认知偏差的阶段,他将所有的愤怒和悲伤都归因于他人或自己的错。
随着房主情绪的发泄,他的生理需求也慢慢恢复:能够喝下一点水,知道饿的感觉了,同时还开始担心医院里的父亲的伤势,并且为医药费发愁。在这个阶段,为当事人提供信息咨讯和物质帮助就成了首要任务。专家帮助房主打听到他父亲所在的医院,并且及时让房主了解父亲病情状况,同时,因为房主已经无家可归,还要承担沉重的药费,所以专家为他找到了相关机构,县委承诺替他承担一部分医药费。在专家的鼓励下,房主渐渐重拾信心。
对于灾后出现心理危机的人来说,除了专家给于干预,还需要身边亲友的关怀照顾。因为农村存在一些习俗:丧事期间不能去别人家里,亲友之间也有很多忌讳等等。所以,专家找到房主的亲戚邻居,请他们与房主多些沟通,这样将给他的心理以莫大的支持。
专家寄语:
这是一次相对比较成功的干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疏导、共情、提供信息支持、调整认知等干预方法,使当事人逐步恢复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当然,他仍然无法彻底摆脱痛苦的心情,因为这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由于此次灾情较重,受灾者应激反应大,所以干预工作比较困难。另外,河尾垟村比较小,基本家家都受灾,都有亲人去世,悲痛情绪互相感染,也给干预工作带来了压力。这种情况下,鼓励他们互相沟通、体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干预对象中,老人和小孩是主要目标。因为60%的人会在事件过后慢慢走出心理阴影,但老人和小孩则很容易受其控制。所以需要给于更多的关注。
当然,心理干预对于灾民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没有谁能在饿着肚子的时候解决心理问题。在此,我们也真心呼吁社会各界:给于受灾的同胞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重建美好家园,重归心灵港湾。
普通人也能做干预
对于一次灾难性事件来说,受灾者的人数必然是救助者的百倍甚至千倍,所以,能够得到专家干预的人只占很小一部分。作为当事人自己学会辨识情绪反应,作为他们的亲友给于及时的帮助,这些也都是心理危机干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哭泣、喊叫才是悲伤情绪的表达,其实不然,像前文所述案例中的房主,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因为震惊、悲痛而表现得麻木、呆滞,好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恰恰是更为严重的应激反应。
在此次台风过后,有一对夫妇都受了重伤,在医院里抢救。一个住在8楼,一个住在10楼,但是他们俩自清醒之后都毫无言语,也不关心对方的死活,甚至都没有问及另一半的情况如何了。他们当真是连夫妻之情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应激反应。当事人的心理受到重大创伤,使他变得情感麻木,想要通过逃离现实来摆脱对灾难的恐惧,因此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毫不关心。但其实,情绪越是压抑,压抑的时间越长久,对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有的人甚至会在此后性情大变,落下心理残疾。
一般说来,这种情况更需要亲友给于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那么,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怎样才能帮助心理危机者恢复正常呢?
首先,要仔细倾听,花时间和当事人在一起,不要说“还好事情不是太糟”、“这是天意”、“不要难过”、“事情会变好的”之类的话,那样会让当事人觉得你置身事外,而要说“我也很难过”、“我想要帮助你”之类的话语,让他感受到温暖,和你的心意。对于情绪压抑的当事人,要想办法让他说话,可以帮助他回忆创伤性事件,最好从事发之前一段时间的往事说起,引发他自觉的吐露。不要以为悲伤的事情不可触碰,恰恰相反,让当事人回忆灾难事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他心理的康复。同时,如果当事人哭泣,不要制止。
在与当事人的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不泄漏他们的隐私,否则将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第二,多听少评论,察言观色,注意非言语的交流;第三,不要说过头话,诚实守信,不要为了安慰他而做出虚假承诺;第四,说话时要态度诚恳、声调适中,言辞简短、意思明确。
另外,帮助当事人做一些日常事务如清扫、烧煮、照料家庭等,要给他们一些私人的时间。鼓励当事人进食、饮水、睡眠、适当活动,并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练习。要让他充分休息,不要过度饮酒用药,尽量正常起居劳作。告诉当事人,他那些重现创伤的想法、梦、记忆片段等属于正常情况,不必对抗,它们会逐渐消退,以后不会那么痛苦的。
作为当事人自己也要主动求援,花时间和其他人在一起,尽量多与他人聊天,披露内心感受。对于日常生活尽量自己决定,不做大的生活改变。
如果在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当事人还无法恢复正常状态,那么建议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
作者:
特邀专家/浙江省第七人民医院 汪红梅主任 何敏博士
编辑:
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