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出来的身份焦虑 (图)
网上流行开一个词叫“装13”,其内涵并不像外貌那般奇崛,不过就是以前一个通行痞语的柔化,算是做了一个巧妙的修辞,意思就是“装”。【本文的作者:吴志翔】
热爱粗痞的王朔先生
记得十年前,热爱粗痞的王朔先生就攻击过各种“装”的表现,针对的主要是喜欢用时尚概念和高端品牌包装自己的小资白领,以及喜欢用大词、美词、洋词说话的知识分子。像“威士忌”、“三文治”、“百合”、“牛排”、“阿玛尼”、“终极”、“诗意”、“博尔赫斯”、“杜拉斯”、“王家卫”等语词,都被王朔定义为“极富装饰性”的,一看到“就晕,就麻蝇”,而这些词的使用者都是“沐猴而冠”。
他对于“装”的批判态度一直没什么改变,近年还冒出“成功就是傻人们一起吃饭”、“装并不可耻,装得可耻才可耻”等“名言”。王朔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反“装”派的鼻祖。
这个世界上“不装”的人恐怕很少
但是“装”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则是消费社会所特有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大面积转型的时代,社会分层正在加速展开,很容易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身份差别。
判断一个人是上流还是下层,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占尽风光的潮人还是被落在后面的土鳖?
人们依据的往往并非他“干了什么”,而是他所展示出来的休闲方式、消费方式等。是在火车站蹲着喝豆浆还是在星巴克用自带的杯子喝现煮咖啡,是读一般的大众化中文杂志还是翻阅面向精英的英文财经刊物,是唱众人皆知的流行歌曲还是听东洋西洋独立歌手的CD,是看国产电视剧当沙发土豆还是进剧院去听意大利歌剧……诸如此类,在很多人看来就存在着身份之差、等级之别。
当然,真正能混进上流社会的人是很少的
但一些人又要显示出自己有格调,有品位,拥有优雅的风姿和精英的趣味,于是这种逻辑的结果就是“装”。
相关新闻
作者:
吴志翔
编辑:
杨婷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