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NO.13 王庆松 / 剧本
王庆松(一九六六年)是“艳俗艺术”运动(接近西方的“媚俗艺术”,但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的主要代表,其所属的这一代艺术家深受 Pierre 和 Gilles 等创作者的影响:他们想要在文化氛围浓烈的环境中建立“mise-en-scène”(场景布置)。王庆松试图以自己的巨幅照片指出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他就像一位记者,想要创作出批判现代性的幽默故事。
项目:十三个人物的巨幅照片,既有中国人,也有欧洲人,均身穿加里亚诺上一季时装秀上的服装。背景是耶稣《最后的晚餐》,工具全部与临床和外科有关。
图:NO.21 马岩松 / 设计
——“设计的趣味在于它关系到很多其它的事物。”
——“难道建筑只考虑实用性吗?还是风格?还是人们的心理?关于时装我们应该持有同样的疑惑。”
——“大城市是欲望的集中营,北京也不例外。权力、财富、物质、信仰、性、刺痛和体验、速度、历史、愿望等等以及其它一切形成了今天的都市,并且变成某种城市DNA,从而将这个城市和其它城市区别开来。”
马岩松生于北京,后来赴美求学,曾经是扎哈-哈迪(Zaha Hadid)团队的一员。2004年,马岩松创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室——MAD。除了众多的奖项以外,他还赢得了2006年多伦多Absolute Tower 奖,得奖项目将于2009年完工,现在已经有人戏称该项目为梦露大厦,也许是因为大楼360度的旋转外形让人联想到玛丽莲-梦露曼妙的身影。马岩松陆续拿到中国、东京、迪拜和丹麦等地的塔楼和博物馆等设计项目。这位建筑师还展出过造型艺术,比如2005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展上展出了一幅名为《墨冰》(Ink Ice)的装置,另外还有在丹麦哥本哈根建筑中心展出的一座浮游的都市,名为《MAD in China》 。
他被甄选在这次展览期间特别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设计了纪念品店。马岩松《迪奥故事》(The Dior Story),《Women's Wear Daily》出版的一系列关于迪奥企业的文章,出版于1953年7月13、 14、15、 16、 17、 20日。
克丽丝汀-迪奥早已自视为艺术活力的催化剂
他说过:“从年轻时代开始,我就被创新和发明所吸引。我研究过绘画、音乐等艺术,我尝试一切,从不休止……我特别喜好帮助亲朋好友去实现自己的努力:有一个时期,我甚至开过画廊,在那里卖自己几个朋友的作品” 约翰-加里亚诺 同样也在寻求创作的氛围,他说:“和朋友一起分享创作过程能使我沉醉。我感觉自己就像一艘火箭,把所有人都承载起来。这时的我才最有活力。” 克丽丝汀-迪奥的朋友都是些画家和音乐家,他们发起艺术语言的革命,创造了20年代的现代艺术。克丽丝汀-迪奥在回忆录里提到:“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Schönberg),他们都是新时代的神。达达主义画家打破了精准艺术语言的独裁。
让-考克多(Jean Cocteau)的灯塔照亮了一切,解释了一切,领导了一切前卫的尝试。” 还有昂尔-苏格尔(Henri Sauguet)、乔治-普朗克(Georges Poulenc)、克里斯汀-贝拉尔(Christian Bérard)、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以及“屋顶上的公牛”、“六人合唱组”等等。迪奥还和萨蒂一起即兴创作现代音乐,吓坏了他的父母;他喜欢俄罗斯芭蕾、“非常前卫”的瑞典芭蕾,喜欢德国康拉德-维德(Conrad Veidt) 和路易斯-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等人的印象派电影,喜欢非洲艺术、中国艺术、秘鲁艺术…另外还有约瑟夫-贝克(Joséphine Baker)和(Mistinguett) !
克丽丝汀-迪奥曾经相继与雅克-蓬让(Jacques Bonjean)以及皮埃尔-克勒 (Pierre Cole)合伙在La Boétie街开办画廊,展出自己朋友的作品: 毕加索(Picasso), 布拉克(Braque), 马蒂斯(Matisse), 杜菲(Dufy), 贝哈勒德(Bérard), 达利(Dali), 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 1929年的经济危机结束了那一段黄金岁月。迪奥关闭了画廊,改行时尚设计,他学会将艺术和时尚内在的实用主义区别开来:“长裙就像是我的迷梦,它们是被驯化了的迷梦,从梦想的王国一直走向可被穿着的实用品。” 。当克丽丝汀-迪奥遇见马塞勒-布萨克(Marcel Boussac)这个未来的出资人时,他也就是找到了一个趣味相投的伙伴。马塞勒-布萨克是一个文化人,他是个书虫,家里的装饰是帝国时期的精美家具,妻子芬妮-海勒蒂(Fanny Heldy)是30年代法国最著名的歌唱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