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外滩画报》 H= Steven Holl(斯蒂文霍尔)
风水与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关
B:你设计的建筑一向和当地的文化、历史背景结合得比较好。那么北京当代MOMA 如何与北京的文化历史相结合?
H:据我所知,在历史上,北京是一座“矮城”,其内外城的所有建筑,无论是王公府第还是普通民房,其高度都不得超过10 米——逾越皇家建筑紫禁城。1924 年11 月,随着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中国的皇权制度终结,这项禁令也自然废止。上世纪30 年代,北京开始出现高于紫禁城的建筑。70 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放;80 年代中期,北京开始大量建造高层和超高层(100米以上)的建筑。
美国有3 亿多人口,中国有13 亿人口。长期以来,他们都梦想拥有自己的房子,正如一夜之间,人们都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中国现有的住宅彼此独立,社区里虽然有警卫却缺少服务。当代MOMA 和中国现有的住宅完全不同。我认为社区内部必须实现互动交流,既提供服务,又不封闭。
B:你在设计当代MOMA 时,遵循了风水原则。是什么让你对风水产生兴趣?你是如何遵循风水的?请举例说明。
H:我是在1995 年为首尔规划旧城区时开始研究风水的。我读过5 本书,这5 本书所讲的风水原则各不相同,我从中求同存异,形成自己的观点——风水与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关。以当代MOMA 为例,业主最初要求绿化面积最大化,但我坚持采用全球最大的地热温控系统,这需要大笔投资,但不用造降温水塔,也不会因此产生噪音。
B:当代MOMA 由8 座楼相连而成,同时,你在成都设计的来福士广场也是5 塔相连。你是怎样想到“相连”的?两栋建筑都采用“相连”概念,设计理念是否重复?
H:通过“相连”,这两个工程的空间都变得立体。它们是我对综合型建筑、新型城市模式的探索,我对此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热切期待。就像大城市里的“小城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代MOMA 和来福士广场的功能并不单一,不纯粹是居住、购物,我们在其中设计了咖啡厅、电影院、展览馆等,把各种眼花缭乱的都市元素引入建筑,让建筑成为集居住、工作、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体。
在致力于中国项目时,我们意识到必须首先考虑城市里的城区段。线性透视法的老思路已经被淘汰了,现代都市生活呈现的是多重的消失点。在人口密集的大都会中心区,比如北京和成都,其密集程度远远超过预期。所以在21世纪大都市里,要突破平面空间,在垂直度和对角线上释放更多的空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居住要求。
B:你在当代MOMA 中利用施工挖出来的土设计了“土堆花园”。“土堆花园”中的第5个土堆被称为“沉思之地”,包括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亭”。这是怎么考虑的?
H:40 年前,我考入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建筑系不久,教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我们设计一个8x8x8 英尺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实现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功能:比如工作、吃饭、睡觉……我的同学们都设计了一张可折叠成写字桌的床。但我对这个作业的意义表示质疑,我画了一个立方体,在周围画了一些环绕的虚线,代表无限的“意念空间”。尽管教授被我触怒了,但还是让我通过了。
我认为建筑物有记录时间的能力,可以适应不断激烈变化的社会潮流,有一种容易让人难以言说的感染力。例如日本的龙安寺,它极致的简约风格似乎超越了文化、历史和时间的限制。在游览龙安寺时,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受几何学启发的建筑,超越了具体空间,散发出自己的空间能量。而现代大都会的建筑精髓也孕育其中。
B:当代MOMA 将在今年夏天峻工,当你漫步在工地时,有什么感受?
H:现在天桥已完工了,在7 座天桥上穿梭是一种令人兴奋的体验,城市在你眼前缓缓展开,你可以感受到MOMA 的城市内涵。三周前,我们带了一组人走过天桥,每个人都印象深刻并且十分激动——这是北京一个全新的城市空间。
作者:
斯蒂文霍尔
编辑:
杨玉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