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活设计] |
文/ 欧阳应霁
“活设计”——2008中国北京798“旋转的硬币”创意生活原创设计年展
香港展区策展人
欧阳应霁[中国香港]
生活家、跨媒体创作人。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发表于大陆、港、台报章杂志。出版有生活写作系列《一日一日》、《寻常放荡》、《两个人住》、《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及《半饱》。文字写作以外同时热衷漫画创作,出版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等漫画系列及专集。
我家窗台上有一个跳字的时钟,运作模式跟旧式火车站的显示板一样,翻呀翻的翻出时分。简单黑色塑料盒一个,里面翻动的胶片是利落的黑底白字。购于何年何月何日已经忘掉,倒很清楚记得在香港中环一家文具店的橱窗一眼看中。那是中环商业区一家典型的堆满供应给办公室写字楼日用文仪百货的小铺,在租金这么昂贵的地段挣扎维生不易。我像淘到宝一样以不算便宜的六七百块的价钱买到这个时钟,典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摩登风格,设计史参考书中某某意大利设计师有过这样的成名作。付了钱接过时钟端详一下粗糙的包装纸盒,才知道是百分百的
Made in Hong Kong,附上的只是几个英文字母拼音的本地生产制造商的名字,中文欠奉,公司简介设计者简介当然没有……
我和我的同辈们就是在无名无姓(有的也是几个英文字母)的Made in Hong Kong的时分秒下长大。
翻开我的大学设计史教授Matthew Turner整理过的一些早期香港工业设计发展材料,印象最深的是一些四五十年代搪瓷印花的杯盆碗碟和贮藏食物器皿,印花纹样十分异国和斑烂,原来都是远销非洲的货色。这些饮食器皿脱了这层外销的外衣,以素净的单调出现在黑白粤语长片,五六十年代众多香港工厂女工上班的手提饭壶都该是这些香港制造。儿时家里的热水壶,不锈钢压模刀叉碗碟,红A塑料水桶水壳漱口盅,以至上学用的塑料手提书包,都是打着价廉物美的广告行销口号在香港市面推广的本地出产。
在香港经济起飞的六七十年代,大部份工业生产厂家都是扮演一个代工的角色。接来海外订单按国外设计师的图样生产各式家用生活产品和配件零件,对自行设计生产的需求非常有限。及至七八十年代香港设计教育起步,培养出来的本地设计师在职场上也只是负责更好的理解和演绎国外顾客的要求。纵使拥有一定的原创设计的能力,但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商贸运作体系中,依然未能打开独当一面成为个人设计品牌的困局。相对于大量进口并在香港市面流通热卖的国际家用品牌,从小型电器,照明,时计到餐具厨具和家具,市民大众都惯性的消费舶来品,这也并非单纯“祟洋”的假设,而确实是对本就选择不多的香港制造并在香港流通的本地产品认识不多,也无从建立起消费的信心和习惯,更遑论通过购买本地产品来建立本土意识。Made in Hong Kong卷标长期以来只有它的商贸意义,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关系不大。
随着八十年代香港经济及生产体系步入转型期,内地改革开放步伐急剧加快,大量香港厂家北上设厂,Made in Hong Kong的产品实际上也就是Made in China。及后九七香港回归,香港人以及香港制造这个身份和定位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界定,加上创意产业这个经济文化概念从国外炒热到国内,设计行业摆明车马就是创意产业中标杆性的示范单位。一时间从设计教育机构到政府商贸部门到私人设计团队到大众媒体,又重新把Made in Hong Kong以至Design in Hong Kong这个题目放上议事日程,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早已磨拳擦掌蠢蠢欲动的香港设计师们终于乘时进入这香港设计的年代。
即使有长达半个世纪的酝酿期,但各个独立设计团队在这个急剧改变的新形势里,几乎是从头再来。设计说到底也是一盘生意,是创作意念与生产技术与销售通路环环紧扣的一个营造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的周密计算配合也不能成事。一个设计团队能否有完整的人才能力配套,也就是能否成功跨出第一步的关键。当涉及设计品,尤其是日常家用设计品的生成,能否与不同地域的消费者产生最大最有效的接触面,有所共鸣有所反应,也就考验设计者本身对廿一世纪的消费文化生活型态是否有独特理解和见识。再进一步谈到设计品本身渗透的社会文化意义甚至国族意识,所谓中国风格和香港风格就更是创作人必须拎起放下再拎起的一个又一个包袱。有的包袱会沉重无比,有的包袱会自行腾飞,就看你是否有足够聪明去玩这个大游戏。
在全球经济衰退潮来临,危机四伏一触即发的今时今日,把香港remade放在中国创意生活设计作品这一个框架下,与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近年在消费市场曝光的各项由新一代设计师创作生活用品,放在同一平台上展示,显得特别刺激特别有意义。市场开放,相融相争,各方所遇上的机遇和困难都可以相互参照分享分担。香港如何再制造再创造不仅是某某几位设计新晋的私事,而肯定是中国社会公众的大事。而叫我最有信心的是,那个Made in Hong Kong的跳字时钟,依然在我家窗台上准确翻掀,分秒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