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脚虫梁文道 爱看书的小混混
2008年11月25日 13:49东方早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人物]

梁文道现在常常北京、香港两地跑,每天只睡5个小时,随着能看到《锵锵三人行》的地方越来越多,以及为内地数家媒体写专稿,梁文道越来越被大家熟悉。

1970年12月出生的梁文道刚4个月大,就被抱去了台湾,彼时台湾很多帮派,梁文道14岁时跟了一位“大哥”,吃吃喝喝打群架,初中毕业后被父母接回香港。不过不读课本的小混混并不等于不读书。事实上,梁文道从初一就开始读殷海光,读胡适,读罗素。

梁文道

17岁的梁文道已经“有很多意见”,于是开始给《信报》投稿,几次之后,编辑部的电话打来,就此走上专栏作家之路。在凤凰卫视成名之前,梁文道是个单纯的文化人,任何时间都看书,每天看六小时。

1998年起,他开始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实验剧场的编、导、演、行为艺术创作及视艺展览策划等,和香港文化团体“进念——四十面体”的荣念曾、胡恩威等人都是死党。2001年秋天,梁文道携志同道合者,进驻位于香港土瓜湾的一个被弃置的动物检疫站,开办“牛棚书院”。书院不提供学历、文凭或者专业资格,只为在大学教育的专业导向之外,开阔学生眼界。书院找不同的人来讲课,但因为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自负盈亏,学费就变得很贵,后来,干脆“因经济原因”停业了。他说,“香港不是一片文化人容易生存的土地”,“香港商人太实际,没有长远眼光。”

梁文道的“身份”非常多,他曾在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曾任理工大学及香港大学客席讲师,担任绿色和平董事、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还曾做过香港电台台长,自己办一个小小的出版社,更不用说十份以上报章专栏作家的事情了。曾有一位朋友评价他说:“我没见过像他这样消耗生命的人。”梁文道却一点也没有停下来或者慢下来的意思。“有些人可能很好奇,你怎么能做那么多事儿。答案是:你做的事越多,你能做到的事就越多。”

梁文道深深慨叹香港看书的人不多,也并不反对“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说法,但他强调,文化沙漠并不是说它没有文化——香港不只有文化,有些还相当厉害:荣念曾是实验艺术的祖师爷;香港有中国最早的实验剧场、独立录像、新媒体、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这个词是香港人翻译的,“同志”这个名词是林奕华翻译的。在香港,有很多人做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不被大众认同,他们很孤独。沙漠就是指的这样一种状态:一片沙子,其中有很漂亮的宝石,但是沙形成不了土壤,不会长出树来。

为什么会这样?梁文道归纳,那是因为香港人太短视。当香港刚刚有流行文化时,没有固定的套路,音乐人、电影人都有很多实验的空间,但后来知道什么样的可以畅销可以赚钱之后,那种方式就成为“主流”,港剧、港片、音乐,打进主流一定很红,打不进主流一定完蛋。“只要我能生存下来,我就无意去改变自己”,于是渐渐地所有非主流的都给挤走了。对于这种现状,梁文道说自己愿意当“买办”,要把封锁在学术著作里的有趣的想法、很好的观念“翻译”给普通人。

常看梁文道文章和节目的人会知道,梁文道喜欢把香港人形容成“难民”,难民是什么?梁文道解释说,难民就是在海上飘浮着,不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所以看到什么东西就赶紧抓住,抓到什么是什么。但这个状态是有几个原因的,第一,总是担心这件事情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必须在有机会的时候尽量掌握。象郑裕玲因为同时开八组戏被称为郑八组,这是为什么?她想的是我今天有这么多人请我,我应该尽量争取,未来或许就没人要我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香港生活成本太高了,梁文道自比,像他那样做文化的,一份工是养不活自己的,靠写作维持不了生活,必须要做很多份工作,现在他有了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倒是可以为了理想尽一切努力去达成目标了。(来源:东方早报)

人物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