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柯凯文(右)向老师高原请教中国书法。当日,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的24名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体验中国书法。这些志愿者是22日到达北京的,他们将在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培训,之后与其他292名媒体运行海外志愿者参加北京奥组委组织的场馆及岗位培训。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7月3日上午9时,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第二批海外志愿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了媒体见面会。此次抵达的志愿者主要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他们于7月2日下午1点到达,当天住进了中国人民大学。
此前,第一批海外志愿者23人于6月22日抵达北京,他们主要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
此次抵达的第二批海外志愿者大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他们来说,北京奥运会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当志愿者的机会,更给他们提供了一次接触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
“我的老师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博士,他感染了我。”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体运行”志愿者凯尔西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她来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可以实践所学的知识;二是她非常喜欢中国,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多了解中国。
“I like Chinese food!(我喜欢吃中国菜!)”另一位志愿者马特说。马特3日吃早饭时,遇到了困难,在人大食堂点菜,服务员听不懂他说了什么。最后还是来自中国的带队老师出面解决了尴尬局面。“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凯尔西认为,“我在意大利生活过一年,刚开始也不懂意大利语,后来逐渐就适应了,交流越多,说得越好。”
由于存在倒时差的问题,此前一天下午才来到北京的美国志愿者们看起来都有些憔悴。但是,每个人脸上都始终挂着笑容。马特说,他没感觉到累,因为很兴奋。“中国是一个十分不同的国家,跟美国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合作项目总监章于言告诉本刊记者,这些志愿者在工作上都是一丝不苟的,即使很累也照常工作。而且他们的专业技术都很强。
相对于国内的志愿者,他们有很多优势。第一,他们有语言优势。ONS(奥林匹克新闻服务)要求用英语直接出稿,因此对英语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但要懂日常用语,还要听得懂运动员讲的方言和俚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志愿者的母语就是英语,这让他们对语言能够有更准确的把握,而且成稿更为迅捷。第二个就是专业上的优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在新闻机构实习的经历,他们的实践经验让他们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志愿者艾利森告诉本刊记者,他们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通过很不容易,“到中国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遇。”
艾利森是一个游泳迷,她非常爱看游泳比赛,中国的游泳运动员她知道不少。就在午饭后的短短两个小时里,她还和几个同学去人民大学的游泳馆看了一下。艾利森对那里很满意,说有时间会去游泳。问她喜欢篮球吗,她笑着说:“喜欢,但那是男孩子的运动。”
这些志愿者在进行奥运场馆服务的培训之前,先要进行中国文化的培训。3日下午3时,他们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教学楼的1104房间,上中国文化培训的第一堂课——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钢教授讲授中国媒体业的发展情况。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FritzCropp说,“他们将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奥运会的条件下获得宝贵的经验,而且还可以进行一次文化之旅。”
作者:
刘巍
编辑:
杨玉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