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楼的外国人 时尚建筑,由西往东
商场内部的通道设计让来客有一种自己是走在街道或小马路上,而非商场里的感觉;传统工艺锻造的铁门配以简约的展示橱窗,在古意之中交织着一种现代感;饰有木兰花图案的洁白内墙与青灰色地面对比强烈,却又相得益彰⋯⋯在上海,老建筑呈现的新活力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这些城中的时尚地标以及各大品牌的旗舰店,都是国外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在中国完成的新作品。
冰寒清晨, 意大利建筑设计师Filippo Gabbiani 和他的拍档Andrea DesteFanis 走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小声讨论。很快,这里就会出现令他们自豪的新作品——北京大学法学院。
这不像为他们赢得名声的“外滩18号”、充满创意光环的“尚街LOFT”,或者由面粉厂改造的“苏河艺术中心”那样在时尚圈引发轰动,但对他们来说却意义非凡。这一次,是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第一次使用外国人的设计方案——这也再次印证了,Filippo Gabbiani 能深刻地解读什么才是适合中国的建筑。
无论是在上海、北京,还是中国的其他一些城市,能成功修复老建筑,或让新建筑体现中国特色的,往往都是一些外籍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这些被赋予了新功能的老建筑,多数成为了城中的时尚地标。
“在这里,以前,建筑师们所做的就是‘拆掉、重建’这样的工作,如此一来,历史建筑修复本就不作为一个专业为他们所掌握。”Filippo Gabbiani 这样评价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凭着对古建筑修复的丰富经验,这位在威尼斯、哥本哈根、香港等地都有工作室的建筑师已经在上海工作了整整6 年。“建筑要符合一个地方的特色,人们必须从建筑中看到自己。我喜欢金茂大厦和丽晶酒店,因为它们是以国际标准而为中国设计,既现代又有中国的风格。它们不是那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的‘高楼’。”
出生于意大利艺术世家Gabbiani家族的Filippo 沉迷于带着古老记忆的事物,他是家族中唯一的建筑师,尽管还帮助母亲兼顾着玻璃的设计工作,他依旧算是一个异数。“我从小就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后来发现,读书并不能真正认识中国,尤其是外国人描写的中国,只有把自己放到中国的土地上,才可以做到。”
2002 年,他在上海建国西路附近一幢老洋房里设立了Kokaistudios 的上海工作室,他对这种残留着历史气味的地方特别有好感。Filippo 和拍档Andrea 承接的工作,也大多都是老建筑的改造。“我们来自威尼斯,如果你去过那个城市,就会发现,那里到处都是历史建筑,而且由于特定原因,所有的建筑都是在不断的修缮维护,很少有拆掉重建的例子。”
从5 年前的滩外楼中餐厅,到一年前的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和山西阳泉文化中心,到如今设计建造中的由石库门改造的建业里精品酒店,包括已成为典范的外滩18 号,Filippo不是在建筑中简单玩弄中国符号的外国设计师,而是真正用心解读中国历史的行家。
Filippo 的事务所去年完成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尚街LOFT”时尚创意园区。三幢线条简洁工业感十足的建筑的前身是1980 年代初三枪棉纺厂的旧厂房,将之变身为“时尚工厂”是业主为建筑设定的主题。“我们试图重建的是这一整个区域的人文环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高档餐饮商业空间。我们把它比喻成城市的‘孵化机’,是个充满生机且将会蓬勃发展的活的建筑,能与周边的居民区形成很好的互动,也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共的休闲场所。”
Filippo 和Andrea 保留厂房原有结构,同时做出了色彩亮丽的外立面,采用了“对话”的整体策略,建筑拥有自己的性格,而城市环境、场地未来使用的设计师、参观的人流、车流等各种因素,都与建筑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碰撞出奇异的气场。
“每座建筑好似一本书,每一个过客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句。我们不能抹煞过去的章节,注入新功能与生命力的同时,我们也必需尊重过去。每一幢建筑都不简单,都应该有它的个性。”听,他的房子在说话。
相关新闻
作者:
文/ 胡颖 图/ 彭辉 建筑图片提供/Kokaistudios
编辑:
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