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中国古家具(图)
2009年03月10日 09:57马未都博客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黄花梨] [古家具] [马未都]

明代 黄花梨如意云头纹圈椅

清代 紫檀“福庆有余”太师椅

中国传统家具在中国引起广泛重视不过廿余年的事情。早先还仅在专业人士及爱好者中探讨,国人习焉不察,所以第一个为中国传统家具著书立说的人反倒是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这本出版于1944年的专著《中国花梨家具图考》(《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出手不凡,图文并茂,站在客观的视角,冷静清晰剖析中国传统经典家具,至今阅览仍不失一座丰碑。

那之后的二十多年,虽在艾克的启发下有不少学者孜孜以求,但因艾克起点颇高,让后人难免生畏,加之时局变迁,一直未有象样的专著问世;直至1971年,美国人安思远(R. H. Ellsworth)才将大作《中国家具》(《Chinese Furniture》)完成,在中国家具研究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紧接着,中国自太平天国以来百年文化动荡结束,遂即改革开放,使国人得以喘息,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新发现古家具之精华。

1983年,中国人王世襄煌煌大作《明式家具珍赏》及后来的《明式家具研究》相继问世,奠定了王世襄在古家具界成为泰斗级人物的基础;那以后,有关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收藏、展览、出版随波逐浪,让国人恍然大悟,知道了家具也是一种高雅文化。

中国传统家具的精髓在于神,不在于形。形之千变万化,由战国及秦汉及晋唐及宋元及明清,脉络可缕;由低向高是中国家具的发展态势,由简向繁是中国家具的无奈追求。在形的层面上,国人求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神永远不散,神永远支撑国人面对生存艰辛的世界。这个神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灿烂文化的精髓——精神享受。

家具本是个实用的东西,越实用的东西就越容易忽略它的精神存在。在中国古家具中,无论是卧具——休息,是承具——工作,是坐具——小憩,还是庋具——储物,它都可以撇开实质,向后人讲述它跨时空存在的意义。看不见的精神享受,当事人未必都能说清,但学者可以。

中国古人在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下,将家具设计得日臻完美。让中国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先考虑精神,后考虑物质,以人文精神为本。这就是传统经典家具高于他人的地方。我们很长时间想不明白这些,是因为古人也不是先想好再制做家具的。古人在先哲的精神指引下,将神化物,令后人无限景仰。 

奢侈品热点文章推荐:

路易威登状告上海陕西南路弄堂A货店

拍卖成功:2800万美元的椅子 (图)

蒋效愚称北京奥运会至少盈余1600万美元

007邦女郎的“弹头”珠宝(组图)

流失海外的国宝影像(图)

中国最有影响力妇女:李鹏女儿李小琳(图)

佳士得老板是总统密友 富豪攀政治领袖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