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秀唱亮未来
2010年11月22日 04:54 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学京赛”的选手大部分属于“90”,最小的年仅10岁。大赛让人们欣喜地看到,古老京剧被少年们演绎得如此迷人;传统的京腔京韵在现代媒体上绽放出青春的光彩。因为这些热爱它、忠于它的京剧新苗,京剧艺术在30年、50年甚至更为久远未来的前景,令人振奋。

扎实基本功展示传承成果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四功五法”是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秉承京剧艺术的规范,将京剧原汁原味地传承,已是业内共识。

从初审到决赛,最令大赛监审组组长刘连群欣慰的,正是选手们具备较好的基本功,接受的训练比较科学正规。在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看来,“学京赛”的选手们在这个年龄就应该专注于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只有先在舞台上‘立’住了,才可能谈到对京剧艺术有所发展,才能出新戏,成人才。”

而基本功是否扎实,一方面表现在“四功五法”,一方面表现在所演行当的代表剧目。比如此次大赛中,来自上海的付佳,其举手投足莫不表现出旦角艺术的规范;武生们的表演,则通过“毯子功”、“把子功”、“腰腿功”等表现出方正规矩的基本功。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勤学苦练。19岁的“老旦”付晓盼在《八珍汤》选段中的跪搓表演赢得喝彩,为了这个功夫她经常要把膝盖的皮肤磨破甚至磨光。“我不觉得苦,这是演好老旦必经之路。” 付晓盼笑着说。

“学京赛”舞台上,中国戏曲学院的陈宇和沈阳师范大学戏曲艺术学院的白杨所扮演的武旦让人印象深刻。她们为此亦是下了不少功夫。8岁开始学戏的陈宇原本是为了锻炼身体,可从此就迷上了京剧:10岁学习武旦;16岁在郭春景“师爷”那里得到第一双跷;2008年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简称“青京赛”)后拜“宋派”传人宋丹菊为师,着重学习武旦规范。“一开始就踩在砖头上,一站半小时。然后练走步、跑圆场,每天都练5个多小时”。另一个武旦白杨带伤上场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小姑娘因为练功伤到了膝盖的半月板,疼痛难忍,但白杨干脆咬牙给膝盖缠紧绑带就上场。此时的白杨刚刚做完核磁共振检查,“练武行很容易受伤。不过疼归疼,我还是喜欢京剧!”专业人士指出,京剧传承这一永恒的使命从授业者的一招一式开始,已经一点一滴漫溢在初学者的心里。

行当与流派发展不均衡有望改善

担任“学京赛”监审组评委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介绍说:“人们经常用‘流派纷呈,行当齐全’来描述一出精彩的剧目或演员阵容整齐的京剧艺术院团。遗憾的是,因为院校培养计划、社会认知度、行当自身要求高等原因,现在京剧艺术存在着行当发展不平均的问题。不过,可喜的是,‘学京赛’里出现了‘武花脸’、‘武丑’、‘小生’等行当的人才。这是一个信号,让更多人意识到只有行当齐全才能要求艺术上相映生辉。”

“如果说‘四功五法’是京剧艺术的魂,‘流派’则是京剧艺术的神。”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说。传承京剧艺术的精髓,既离不开从艺者对京剧各行当的研习,同时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各个京剧流派。“学京赛”的参赛选手们虽然小荷初露,还处在打基础、描红的阶段,但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流派艺术新苗。尤其这些新苗所学习的是因为表演难度较大而相对弱势的流派。比如,来自上海的李慧唱的是“黄派”,声音甜美柔婉,颇见功力;来自沈阳的只有13岁的“高派”马填钦声音高亢,表演甚至技压成人。

中专组赵宏运、季永鑫表演的则是京剧名家盖叫天创立的“盖派”。他们的指导老师“盖派”传人张善元介绍说:“‘盖派’的韵味都是‘熏出来的’。”这两个学生7年前从农村来拜师,到如今小小年纪就有了一些“盖派”之韵,不仅在于老师训练有方,还在于“盖派”独特的教育方式。张善元向盖叫天学戏时,就经常被教育要吸收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这次来北京参赛之余,张善元带着爱徒游览故宫、雍和宫,“艺术相通,古代建筑、古玩字画都有助于京剧表演。”

“要表演好京剧,一靠修养,二靠传承。”宋丹菊说,千万不要把“学京赛”单单看做是“小孩子们演戏”。表演当既在规范当中,又不拘泥于规范,在规范当中找到韵律感和顿挫感,这既是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们的追求,也是京剧界对这些未来京剧顶梁柱的期盼。

京剧人才梯队初步形成

“‘学京赛’虽然是首次举办,但这是推动京剧艺术发展的百年大计,让我们老一辈感到欣慰和振奋。”叶少兰常常因为“学京赛”中所展现的京剧优秀人才而激动,“京剧艺术之所以成为国粹,一是因为它集民族戏曲艺术精华之大成,是中华戏曲文化的代表;二是因为它规范,讲究。但是如果没有接班人,国粹艺术就只能渐渐转身消退。通过‘学京赛’,我们不仅看到了京剧接班人的潜质,而且看到了师资队伍的成熟,明确了院校的职责就是‘横平竖直’地‘培苗’。”

“‘学京赛’所代表的京剧‘第三梯队’的最大特点是现代性:他们虽然学的是传统艺术,但是身处当代社会,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他们这代人学习京剧,已经不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是因为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和喜爱。”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第三梯队”以“90后”为主,他们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京剧艺术后继有人。在此次大赛上,近300名学生京剧人,代表的是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学习京剧的2000个京剧苗子。“这拨孩子能一直唱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我似乎看到了这拨孩子在那时立在舞台的中心,挑起大梁。”李世济颇为憧憬。

“唱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这意味着京剧艺术传承不断,人才辈出。“党和政府多年来重视京剧艺术发展,有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机制。”崔伟介绍,“‘学京赛’的创办,让这一战略性人才培养计划更加完整,从而进一步保障京剧人才的不断出现。”

和“学京赛”鼓励全国各地培养“苗子”相呼应,迄今举办5届的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则主要培养“尖子”,即“第一梯队”。当前活跃在京剧舞台中心的领军人物,几乎都出自这一研究生班,如于魁智、张火丁、孟广禄、李胜素等等;他们在研究生班期间的老师则是谭元寿、梅葆玖、李长春、叶少兰等京剧表演艺术大家。“京剧艺术流派研习班”则主要培养以“80后”为主的“第二梯队”,他们的老师是梅葆玖、张学津等当前各流派艺术的代表人物。如今又有了鼓励扶持在校学生的“学京赛”——一个层次分明的京剧艺术人才培养和储备梯队初具规模,并正在不断规范完善。

有了人才,还需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和广大观众见面,从而提升京剧影响力,促进人才水平的提高。崔伟认为从“学京赛”到“青京赛”到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栏目,都是有效培养京剧人才的平台。“京剧已经进入21世纪,越是传承越不能拒绝现代传播方式。用电视手段去记录京剧,传播京剧,不仅保持了京剧的本质不变,而且可以借助现代手段实现二度创作,使其更具观赏性。同时,面对几千万观众的检阅,京剧演员对自我的要求会更高,表演会追求更加精致细腻。”

对于老艺术家李世济来说,她更加看重让“学京赛”所代表的京剧新苗们苦练内功,以迎接时代的挑战。“党和政府给孩子们成才提供了丰厚的条件,但是和我们这代相比,他们不仅彼此竞争激烈,而且要和其他艺术门类争夺观众。时间紧迫,他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我们老一代的任务是好好教。”

叶少兰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惜,相信京剧艺术将在新时代里焕发它的独特魅力。此次“学京赛”所呈现的京剧新苗们青春的姿态,坚韧的追求,将更加坚定人们对京剧艺术、对中华传统文化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11月16日,中国京剧艺术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恰逢此时,在孕育京剧的这片土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京剧盛会正吸引着众人的目光——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简称“学京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10个省市、16所戏曲院校的近300名选手参赛。

“学京赛”的选手大部分属于“90后”,最小的年仅10岁。大赛让人们欣喜地看到,古老京剧被少年们演绎得如此迷人;传统的京腔京韵在现代媒体上绽放出青春的光彩。因为这些热爱它、忠于它的京剧新苗,京剧艺术在30年、50年甚至更为久远未来的前景,令人振奋。

扎实基本功展示传承成果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四功五法”是京剧表演艺术的精髓。秉承京剧艺术的规范,将京剧原汁原味地传承,已是业内共识。

从初审到决赛,最令大赛监审组组长刘连群欣慰的,正是选手们具备较好的基本功,接受的训练比较科学正规。在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看来,“学京赛”的选手们在这个年龄就应该专注于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只有先在舞台上‘立’住了,才可能谈到对京剧艺术有所发展,才能出新戏,成人才。”

而基本功是否扎实,一方面表现在“四功五法”,一方面表现在所演行当的代表剧目。比如此次大赛中,来自上海的付佳,其举手投足莫不表现出旦角艺术的规范;武生们的表演,则通过“毯子功”、“把子功”、“腰腿功”等表现出方正规矩的基本功。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勤学苦练。19岁的“老旦”付晓盼在《八珍汤》选段中的跪搓表演赢得喝彩,为了这个功夫她经常要把膝盖的皮肤磨破甚至磨光。“我不觉得苦,这是演好老旦必经之路。” 付晓盼笑着说。

“学京赛”舞台上,中国戏曲学院的陈宇和沈阳师范大学戏曲艺术学院的白杨所扮演的武旦让人印象深刻。她们为此亦是下了不少功夫。8岁开始学戏的陈宇原本是为了锻炼身体,可从此就迷上了京剧:10岁学习武旦;16岁在郭春景“师爷”那里得到第一双跷;2008年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简称“青京赛”)后拜“宋派”传人宋丹菊为师,着重学习武旦规范。“一开始就踩在砖头上,一站半小时。然后练走步、跑圆场,每天都练5个多小时”。另一个武旦白杨带伤上场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小姑娘因为练功伤到了膝盖的半月板,疼痛难忍,但白杨干脆咬牙给膝盖缠紧绑带就上场。此时的白杨刚刚做完核磁共振检查,“练武行很容易受伤。不过疼归疼,我还是喜欢京剧!”专业人士指出,京剧传承这一永恒的使命从授业者的一招一式开始,已经一点一滴漫溢在初学者的心里。

行当与流派发展不均衡有望改善

担任“学京赛”监审组评委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介绍说:“人们经常用‘流派纷呈,行当齐全’来描述一出精彩的剧目或演员阵容整齐的京剧艺术院团。遗憾的是,因为院校培养计划、社会认知度、行当自身要求高等原因,现在京剧艺术存在着行当发展不平均的问题。不过,可喜的是,‘学京赛’里出现了‘武花脸’、‘武丑’、‘小生’等行当的人才。这是一个信号,让更多人意识到只有行当齐全才能要求艺术上相映生辉。”

“如果说‘四功五法’是京剧艺术的魂,‘流派’则是京剧艺术的神。”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说。传承京剧艺术的精髓,既离不开从艺者对京剧各行当的研习,同时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各个京剧流派。“学京赛”的参赛选手们虽然小荷初露,还处在打基础、描红的阶段,但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流派艺术新苗。尤其这些新苗所学习的是因为表演难度较大而相对弱势的流派。比如,来自上海的李慧唱的是“黄派”,声音甜美柔婉,颇见功力;来自沈阳的只有13岁的“高派”马填钦声音高亢,表演甚至技压成人。

中专组赵宏运、季永鑫表演的则是京剧名家盖叫天创立的“盖派”。他们的指导老师“盖派”传人张善元介绍说:“‘盖派’的韵味都是‘熏出来的’。”这两个学生7年前从农村来拜师,到如今小小年纪就有了一些“盖派”之韵,不仅在于老师训练有方,还在于“盖派”独特的教育方式。张善元向盖叫天学戏时,就经常被教育要吸收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这次来北京参赛之余,张善元带着爱徒游览故宫、雍和宫,“艺术相通,古代建筑、古玩字画都有助于京剧表演。”

“要表演好京剧,一靠修养,二靠传承。”宋丹菊说,千万不要把“学京赛”单单看做是“小孩子们演戏”。表演当既在规范当中,又不拘泥于规范,在规范当中找到韵律感和顿挫感,这既是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们的追求,也是京剧界对这些未来京剧顶梁柱的期盼。

京剧人才梯队初步形成

“‘学京赛’虽然是首次举办,但这是推动京剧艺术发展的百年大计,让我们老一辈感到欣慰和振奋。”叶少兰常常因为“学京赛”中所展现的京剧优秀人才而激动,“京剧艺术之所以成为国粹,一是因为它集民族戏曲艺术精华之大成,是中华戏曲文化的代表;二是因为它规范,讲究。但是如果没有接班人,国粹艺术就只能渐渐转身消退。通过‘学京赛’,我们不仅看到了京剧接班人的潜质,而且看到了师资队伍的成熟,明确了院校的职责就是‘横平竖直’地‘培苗’。”

“‘学京赛’所代表的京剧‘第三梯队’的最大特点是现代性:他们虽然学的是传统艺术,但是身处当代社会,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他们这代人学习京剧,已经不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是因为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和喜爱。”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第三梯队”以“90后”为主,他们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京剧艺术后继有人。在此次大赛上,近300名学生京剧人,代表的是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学习京剧的2000个京剧苗子。“这拨孩子能一直唱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我似乎看到了这拨孩子在那时立在舞台的中心,挑起大梁。”李世济颇为憧憬。

“唱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这意味着京剧艺术传承不断,人才辈出。“党和政府多年来重视京剧艺术发展,有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机制。”崔伟介绍,“‘学京赛’的创办,让这一战略性人才培养计划更加完整,从而进一步保障京剧人才的不断出现。”

和“学京赛”鼓励全国各地培养“苗子”相呼应,迄今举办5届的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则主要培养“尖子”,即“第一梯队”。当前活跃在京剧舞台中心的领军人物,几乎都出自这一研究生班,如于魁智、张火丁、孟广禄、李胜素等等;他们在研究生班期间的老师则是谭元寿、梅葆玖、李长春、叶少兰等京剧表演艺术大家。“京剧艺术流派研习班”则主要培养以“80后”为主的“第二梯队”,他们的老师是梅葆玖、张学津等当前各流派艺术的代表人物。如今又有了鼓励扶持在校学生的“学京赛”——一个层次分明的京剧艺术人才培养和储备梯队初具规模,并正在不断规范完善。

有了人才,还需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和广大观众见面,从而提升京剧影响力,促进人才水平的提高。崔伟认为从“学京赛”到“青京赛”到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栏目,都是有效培养京剧人才的平台。“京剧已经进入21世纪,越是传承越不能拒绝现代传播方式。用电视手段去记录京剧,传播京剧,不仅保持了京剧的本质不变,而且可以借助现代手段实现二度创作,使其更具观赏性。同时,面对几千万观众的检阅,京剧演员对自我的要求会更高,表演会追求更加精致细腻。”

对于老艺术家李世济来说,她更加看重让“学京赛”所代表的京剧新苗们苦练内功,以迎接时代的挑战。“党和政府给孩子们成才提供了丰厚的条件,但是和我们这代相比,他们不仅彼此竞争激烈,而且要和其他艺术门类争夺观众。时间紧迫,他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我们老一代的任务是好好教。”

叶少兰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惜,相信京剧艺术将在新时代里焕发它的独特魅力。此次“学京赛”所呈现的京剧新苗们青春的姿态,坚韧的追求,将更加坚定人们对京剧艺术、对中华传统文化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