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艺考制度与美院教育严重脱节

2012年06月30日 15:31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六月,高校毕业生纷纷抛起他们的学士、硕士帽,而在各大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也将先落下帷幕。

然而,最近频频爆出的毕业作品抄袭事件却让这场美术毕业生的结业陈词显得尴尬。就在今年,中国美术学院08级多媒体网页设计专业一学生毕业创作涉嫌抄袭设计师李小阳视频作品;华南师范大学08级一学生毕业创作涉嫌抄袭日本久米田康治的作品《再见,绝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一学生毕业创作涉嫌抄袭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克的作品……

业界有评论认为,毕业展抄袭突显美院教育问题。

美院教育尚未开始,就沾染上功利色彩,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毕业作品的质量。据一份针对美院学生的调查显示,55%的学生选择学习美术的目的为“升学更为容易”,仅有32%的学生是“出于对美术的兴趣”。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艺考对文化课要求较低,从而也成了不少人晋升名校的终南捷径,而某些培训班为满足学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升学要求,直接灌输给学生应试技法。仅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除了毕业展,每年最受欢迎的展览莫过与艺考题目展示,每次现场都被高中生围得水泄不通。

而在师资方面,美院教育同样受到批评。有媒体认为,而现在许多学生对授课老师处于“一般”、“不满”的状态。《中国文化报》撰文称,有些资格老的教师不思进取,利用美院资源,在外面赚取外快;而许多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则相对单一,思路不够开阔,对艺术圈和艺术市场的动态也不太关注。这样容易导致闭门造车,刻板化、教条化,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就此,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系主任冯峰认为,艺考制度与美院教育严重脱节。

羊城晚报:近些年,像广美这样的毕业展越来越受关注,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

冯峰:一方面在广美这几年的毕业创作中,持续几年都有探索性的、新鲜的作品出现,也有很多年轻的、很新锐的老师来带这些毕业创作,本身每个专业的毕业创作也呈现出比较好的特点。无论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设计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探索性的倾向,如去年我与家具专业一起合作,开过一个实验家具的课,课程结束以后有一个展览,这个展览也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甚至被请去参加了杭州的家具博览会。

而像雕塑系和版画系等很多这种系的毕业创作,也体现实验性和探索性,像出现很多综合媒介和一些装置等这种比较大型的作品。一方面从观念上也突破了我们原来的这种对于雕塑和版画的概念,另外从学生制作的投入上也呈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多学生的毕业创作投入都蛮大的,像这种情况在早些年都是很少的,而最近连续几年的毕业创作都能看到比较大型的作品,学生的作品投入都蛮大的,有一些作品还是要花挺多钱的。

另一方面,现在整个美术学院本科一届有一千两百多人,这么大量创作的集中的展览,可以说只有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能达到这样的规模。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就像一个节日一样。扩招从2004年开始,这一批学生毕业的时候是2008年,也就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学生的总量和作品的总量就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

同时,这也说明了社会上也对创新和创意这一块的认同和需求还是蛮大的。

羊城晚报:那么它在质量上的问题怎么样?在最近几件曝光的事件中,有学生的毕业作品就出现剽窃和抄袭的行为,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

冯峰:在这么大的毕业作品量之下,好的作品,有探索性的作品很突出,当然也发现了个别的这种抄袭和模仿的情况,像今年有的抄袭行为,现在微博上传得也很厉害,后来在展出期间作品就被拿下来了。

基本上每年在毕业展览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学校都会组织一个针对毕业创作和毕业展览的研讨会,研讨会上也有很多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在毕业创作开始的时候,包括报上来的方案,还有整个创作的过程,都会有一个详细的跟进和交代。如果一个毕业创作从开头的想法到整个的过程,就是这个意念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怎么选的这个材料,怎么最后制作出来的,每一个环节都把这个过程抓得紧的话,这种抄袭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可以杜绝的。

羊城晚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思路与题目往往来自导师,而非学生原创。您作为不少毕业生的指导老师,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冯峰:我觉得情况应该分为几种。一种是最好的学生他也不一定是个很听话的学生,他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这样的学生的创作可能会超出你的预计,在你的预计之外;另一种就是他有能力,同时和导师沟通得也挺好,有什么建议也能够提供给他。但是我们说的建议不一定就简单说成是一个导师的想法。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的行为有些时候不一定是自觉性的,就像一个足球教练跟一个球员一样,你发现他的行为过程当中有一种特点,这个特点可能是他的优势,就把它捕捉住,提出来,并且提醒给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把他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把他的能量和精彩的地方释放出来。通常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这个方面体现是最大的。当然也有一种类型的学生是比较被动的或者能力比较差的,这种情况下老师才会介入作品多一些。

羊城晚报:艺考因袭苏式,强调造型训练,跟当代艺术、实验艺术的教育存在脱节情况吗?

冯峰:脱节非常严重,还不仅仅脱节于当代艺术,对于设计而言也存在脱节。考试的时候,大多是进行素描、色彩、速写的,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专业,都只能通过这样来衡量。标准化的考试方式导致现在的一些补习班、画班对学生进行程式化的训练,让绘画像做广播体操一样,比如说用19笔画一只梨子这样的方式。我们以前说考试写生,考的是对实物的观察,然后反映在这个画面上,如果只去背画梨子的技法,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观察和认识,就跟考试的本意背离了。

另外,像省里的联考,连续几年不是写生而是画照片,这更加背离了我们最初考试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考绘画?绘画最初设定的画人像,画石膏像就是要考你的观察能力和写生能力。如果是画照片的话,衡量他能力的根本目的就已经完全消失了,他的能力就很难衡量了。

但是如果是换成其他考试方式,就变得社会很难接受。一但出现考试方式变了的传闻,很多不了解的家长就会质疑这个考试是不是公平。现在大家的思维已经出现一种惯性,就是只相信原来的,而不是更新的、更好的。上海有高校曾尝试只面试不高考的,马上就有人质疑如何去衡量和判断。而美术上的专业判断很难用一两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可以解释清楚。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像体育竞赛式的这种衡量和评判方式,另外的一种衡量方式就变得不易被人们接受。大家都知道这个制度有问题,却也无可奈何。

朱绍杰、安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艺考 美院教育 冯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