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张小冲:“海派魔术”传承面临尴尬

2012年07月02日 06:47
来源:新闻晨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海派魔术师张小冲向记者展示道具

□晨报记者 李宝花 摄影 陈征

多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台湾魔术师刘谦,让许多人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上海,一个和刘谦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正在努力传承着上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海派魔术”。他,就是海派魔术创始人张慧冲的外孙——张小冲。

养着一个10多人的魔术表演班底,在郊区的仓库里储存着一批体积庞大的魔术道具,如今的张小冲主要靠着各种商业演出“养家糊口”。但令人担心的是,已经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海派魔术”,由于对舞台和道具的要求高、习艺周期长等原因,传承已经是继乏人。 “我只能是尽量坚持把海派魔术做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上海也有自己的魔术。 ”张小冲说。

海派魔术曾红极一时

海派魔术出现至今已有100余年,以上海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浦东南码头地区和黄浦、卢湾等区。其创始人张慧冲出生于1898年,生活在上海的南码头,从小热爱魔术。1933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张慧冲的人生轨迹,令他后来彻底转投魔术表演界。

1933年6月底,德国籍魔术师聂哥拉到上海演出,并在广告宣传中透露出对中国魔术的“轻视”,声称这次来中国他将带来称雄于世界的《腰斩活人》魔术节目。如果有哪位中国人能窥透其秘密,并照样表演一次,他愿输给对方银圆一千元云云。张慧冲当即登报应战,很快就制作出了比聂哥拉更精湛的能两面开门的《腰斩活人》。这一过人的魔术技巧,不仅为张慧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令聂哥拉甘拜下风,最后悄然离开。

张小冲说,当年的海派魔术不仅在上海滩上红极一时,也一度风靡东南亚等地。上世纪30年代,当张慧冲魔术团辗转于东南亚诸国表演时,每场表演都一票难求,抢票的人被踩掉的鞋子甚至要用汽车装运。

中西结合是最大特色

海派魔术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这么多人为之痴狂?张小冲向记者展示了张慧冲当年表演时的几张资料照片,从舞台布置、表演者服装及道具等方面来看,海派魔术都体现出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比如,张慧冲和夫人金爱娟在表演魔术《悬人》时,他和夫人都身着唐装,但舞台风格则是典型的西洋魔术的宏大场面,旁边的助演人员就有六七人;在另一台大型魔术《绒线球》中,主要的表演者身着唐装,助演人员则穿着西装、系着蝴蝶结,一派西式风格。海派魔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场面宏大、道具精良。当年,张慧冲的魔术表演团队人数多达60余人,一出门可谓浩浩荡荡。

不过,也正是这个强调舞台和道具的特点,令如今海派魔术的传承面临尴尬。张小冲举例说,以海派魔术中非常有名的《水遁》为例,戴着脚镣手铐的表演者被投入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缸,如果按照张慧冲当年的表演,那只巨大的玻璃缸面积差不多占了全部舞台的1/3,缸中蓄满了水。在舞台后方,还要有一只由大圆管与玻璃钢连接的铅皮水桶,作为表演者的出口。但如果放在今天的商演场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传承人尚无着落

另一个困扰着海派魔术传承的难题,是海派魔术的习艺周期长、助演人员多,对表演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像近景魔术那样容易上手,并且魔术师单枪匹马就能表演。“海派魔术很强调表演者的舞台感,表演的时候灯光、音乐都需要配合,而不纯粹只是魔术技巧。”张小冲说,现在来向他学艺的人也不少,但是要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人,却并不容易。“一般人都需要好几年的实战经验,才能真正登台表演。但如果一个人对舞台没有感觉,那就根本不合适表演海派魔术。而且,海派魔术的演出通常需要很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人员流失也会造成问题。”现在,张小冲名下的魔术团队有10多个人,虽然无法与张慧冲当年60多人的表演团队相提并论,但人工成本依然很高。而且,他至今也并没有找到下一个适合传承海派魔术的人选。

好在,今年37岁的张小冲还年轻。他说,他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坚持把海派魔术表演进行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独特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