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9·11十一年了,生活还要继续”

2012年11月28日 06:34
来源:东方早报

  11月24日,上海溧阳路1084弄,德宁站在曾经居住过的弄堂内回忆往事。早报记者 高征 图

  11月24日,上海溧阳路1084弄,德宁站在曾经居住过的弄堂内回忆往事。早报记者 高征 图

今年11月21日,在法国驻沪总领事卢力捷的上海官邸,德宁向两位在中国求学的法国学生各颁发了1万元的“杰罗姆奖学金”。

“奖金数额不高,获奖者更把它看做是荣誉。”德宁打算明年能将这一荣誉颁给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

早报记者 严昊

上海的地铁开通快20年了,出生在上海的德宁这个月才第一次乘坐。“老清爽,老适宜,比纽约地铁好交关。”德宁像很多久未归国的华人一样,对上海的“新”赞不绝口,同时,她也怀念着上海的“旧”……

“2路公交还有吗?”买地铁票时,德宁咨询售票员。在她尘封近30年的记忆里,这班公交车正好经过她曾经的家。然而,20多岁的售票员看似被问得措手不及,向德宁摇了摇头。

1985年,还在上初中的德宁跟着父母移民到了纽约,在那里读书、工作、恋爱、结婚;在那里经历了“9·11”恐怖袭击;在那里痛失来自法国的丈夫;还在那里建立了以丈夫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基金会。今年,她把奖学金从法美交流拓展到了中法交流。

因为爱情建立基金会

溧阳路1084弄——德宁凭借着零星记忆和路人的指点,寻觅到了这条童年的弄堂。这里曾是一排格局统一的西班牙式别墅,德宁一家住在14号,然而现在只剩下20号和21号。

“那里是马桶间,旁边是亭子间,楼下是厨房。”德宁站在20号门外介绍房子的布局,“门口的小房子是汽车房,北庭本来是个小花园。”如今,这块小花园只剩下一棵法国梧桐,落了树叶脱了树枝,像一根粗木桩。

包括14号在内的其他别墅已经被围在一个新建的高层小区内,成了绿化带,而这种被夷为平地的景象在德宁的经历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2001年9月11日上午,德宁正在与纽约曼哈顿隔岸相望的瑞银集团工作,同事冲进来大喊“出事了”。跑到哈德逊河畔的德宁与人们一起看着对岸的世贸大厦冒烟、坍塌,而她的丈夫杰罗姆就在世贸北塔工作。

双子塔的美丽线条从河对岸消失了,杰罗姆的生命也静静地随着哈德逊河的波浪流逝,德宁却成了“9·11”遇难者遗孀——两周她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史蒂文斯科技学院是他们相识相爱的地方,为了使丈夫生命延续,她拿出3万美元积蓄,以杰罗姆的名义捐给学校设奖学金。此后几年,她每年都会拿出几千美元捐给学校。

有一次德宁去法国看望公婆,与一名卖雪茄的法国经理聊天谈到了“9·11”,结果对方却说:“这是美国人自找的,谁让美国老是支持犹太人?!”这句“自找的”深深刺痛了德宁,她决定赋予这场悲剧新的意义。2005年,德宁在纽约成立了以丈夫名字命名的“杰罗姆9·11奖学金基金会”,通过奖学金的方式鼓励法美双方学生到对方高等院校学习。

德宁和杰罗姆没有孩子,德宁把基金会看成孩子。截至目前,基金会已资助了23名法美交流的学生。除了发奖金,德宁在颁奖时还会给获奖者一份她纪念丈夫所写的诗歌集。

“本能”地为中国辩护

回上海那几天,有一名在中国生活了7年的瑞士小伙子向德宁诟病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还表示有了孩子就要回国,一定不喝中国牛奶。

“什么东西!”德宁气呼呼地在背后把老外数落了一通。对于自己见不得老外说中国的原因,已是法美双国籍的德宁说,“可能是一种本能吧!”

这种“本能”2008年也曾显现过。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让她非常心痛,中国民众抵制家乐福的行为也让她感到焦虑,她甚至给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写信,请求他“再考虑考虑”。

“中法两国误解很多,法国是对中国批判最多,每次到法国我就像背着大包袱要去解释中国。”谈到两国关系,德宁露出焦虑。根据西方多国政府所做的“跨大西洋趋势2012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被问到“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机遇还是一个威胁”时,高达65%的法国被调查民众认为“中国是威胁”,超过了美国的59%和欧洲平均值的45%。

2008年,德宁就基金会资助中法留学生的意愿,联系了当时法国驻华大使,但没有结果。今年5月,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帮她联系到了复旦大学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双学位课程项目,这让德宁得以遂愿。11月21日,在法国驻沪总领事的上海官邸,德宁向两位在中国求学的法国学生各颁了1万元的奖学金。“奖金不高,获奖者更把它看做是荣誉”。德宁打算明年把这一荣誉颁给在法的中国留学生。

渴望成为母亲给予生命

“9·11”十周年纪念时,早报在纽约采访过德宁,让更多中国人知道了德宁的故事。她曾需每周看心理医生,服用抗抑郁药,抵抗失去丈夫的巨大打击;她曾花3年时间走过阿拉伯世界的8个国家,寻求“9·11”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今,她更希望“往前看”。

“十一年了,生活还在继续,不能总以悲哀博取人家的同情,我不愿被贴上‘9·11’寡妇的标签。”在纽约一所学校教经济学的德宁希望把基金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9·11’后,建立了很多基金会,但是到十周年时就剩下十几家了。”德宁说主要靠一个人支撑基金会太艰难。去年,她花4000美元请专人写材料,向福特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资金,结果都石沉大海。去年年底,基金会发出了3000封捐款信,可是只收到了3张100美元的支票。

德宁希望基金会能有20万美元的资产,能够聘请一位全职工作人员,但是她又充满矛盾。或许她能把这项事业做大,或许也会撑不下去,可生活本身的“大洞是难以补上的”。现在的德宁为了基金会向商人求资金、向政界求合作,经历是丰富多元的,却似乎缺了生活本身。

在与杰罗姆生活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很单纯,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杯浓浓的咖啡,他们沉浸在两个人的幸福中。“我把他放在了心灵的小房间里,我染上了他的生活习惯,他已经变成一部分的我。”谈到丈夫杰罗姆时,德宁十指紧紧交叉在胸前,她把杰罗姆看做天使,给了她甜蜜的回忆。

作为一个年过不惑的女人,德宁对做母亲有着本能的渴望。“我的人生是残缺的,我经历的是死亡,而母亲是给予生命。”德宁也想过有个新家,那样她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累,可能会把基金会并到其他基金会名下。

然而,“杰罗姆基金会”是她对丈夫的誓言。“这是一个礼物,送给你。”德宁曾在杰罗姆墓前对他说。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