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集团总裁吴泓今日病逝 终年46岁
2009年08月21日 15:49凤凰网时尚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终年] [时尚集团] [吴泓] [病逝] [时尚]

谁的杂志?

我的桌子就摆着《时尚》1993年8月8日的创刊号,用今天普遍的标准看,这份承载无数年轻人时尚认知杂志的第一期,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一位金发女郎托着下巴若有所思,背景是淡淡的蓝色,如同是同时期挂历的格调。封面文章是:《多一份爱心你给谁?》、《毛阿敏坦露心曲》,重点内容则是《出国其实很容易——出境游指南》。 双月刊定价为10元,在当时绝对是很高的价格。此时,吴泓还没有信心让这份刊物摆上书报架,而是主要投放在一些酒店、美容院、俱乐部。与此对应,广告将是这份刊物主要的收入来源。 关于刊物名字,基于背景最初的时候定为《旅游商品》,后来觉得范围太窄,于是改名为《旅游消费》,接下来是《摩登》、《流行》、《时髦》等名词,到最后确定为《时尚》。至于“时尚”到底是谁的创意,没有一个正式的出处。

对任何初创媒体来说,当然对特定市场的理解很重要,但很多时候,成功的理由仅仅是坚持和运气。第一期双封面倒翻的设计被市场所接受。在用东拼西凑的资金发行三四期后,随着广告收入的逐渐增加,《时尚》站稳了脚跟。

吴泓在事后总结:我们那时候的读者群是月收入三千以上的白领阶层,比如说创刊第一期我们做的是出国旅游,那时候东南亚刚刚开放,绝对是大款消费,现在去东南亚已经是大众消费了。《传媒》杂志则认为:《时尚》的成功,在于他们培养并造就了一批新型的读者群,在于他们把杂志真正地当成了商品,在市场上真正经受了考验。 杂志定位是一个渐进清晰的过程,谁的杂志?90年代是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最初阶段,消费文化膨胀,外资企业及部分高收入群体逐渐形成一个特定的所谓白领群体,与此对应也有了对应的文化需求,包括圈子内的和圈子外的,《时尚》适时切入了这个市场。

每一家创业团队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故事,要说明创业的艰辛和创业团队对事业的追求,那么初期的《时尚》也有一个,我们可以姑且一听: 到1994年,也就是时尚创刊一周年之后,《时尚》收支已经有所改善,当然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包括改善员工待遇。但是吴泓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当时的《时尚》一半为彩色印刷,另一半为黑白印刷,吴泓希望大家同意将钱投入到印刷,将当年最后两期改为全部彩色印刷。这个提议获得大家的同意,《时尚》成为一份全彩色印刷的刊物。 1997年对《时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那一年,《时尚》杂志改为月刊,分“伊人”和“先生”两个专刊出版;刊物改由深圳印刷,提高了印刷质量;并且刊物全部自办发行。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与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合资成立时之尚广告公司,现在熊晓鸽是他们合作伙伴了。但是IDG并不拥有时尚类媒体。1998年,通过IDG的介绍,《时尚》购买了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旗下的Cosmopolitan和Esquire的版权,合作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

[赫斯特集团和COSMO] 赫斯特国际集团(Hearst Corporation)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它的创始人是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它在全世界出版了数十个版本的《Cosmopolitan》,《君子》Esquire等著名时尚杂志。

《Cosmopolitan》杂志是世界上销售规模最大的年轻女性杂志,1886年创刊。上个世纪60年代,在海伦•布朗编辑方针的领导下,《Cosmopolitan》向妇女发出了激进的口号:“勇敢地生活,在你生命的每个领域中你都能做到最好!”《Cosmopolitan》在全球发行40个版本,拥有约3千万读者。 《Cosmopolitan》杂志每月所关注的内容包括:两性关系、职业、浪漫、个人成长(特点是模拟人格测验)、最新时装、美容秘方、健康保养、名人专访以及通俗文化的报道。《Cosmopolitan》已经进军电影和电视剧。拍摄的电视和电影中,主题一般都是讲述男人、性和两性关系。

欢迎订阅凤凰网时尚电子杂志《摩登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