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在徒步科考中收获成长

2012年10月22日 15: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蔡立英 齐征 图片提供:中国科大科考协会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科学考察探险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科考协会”)网站上发布了《巴丹吉林沙漠科学考察报告》,此次考察成果也陆续提交给了甘肃防沙治沙办公室和南京土壤所等有关单位。从10月21日开始,科考协会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艺术中心进行巴丹吉林沙漠科考主题展览,展出沙漠风光照片以及科考过程中采集的各种标本、样本和实物等成果。

“此次科考活动取得了很多珍贵的样品,对于分析沙漠演变规律,呼吁人们关注土地沙漠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大科考协会会长、此次沙漠科考活动的领队范晓东说起活动初衷,“最希望的是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我们的活动,意识到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还有就是科学考察思路的普及。”

今年暑假,中国科大科考协会组织了沙漠科学考察探险队(以下简称“科考队”),用7天时间深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对沿途的沙山地貌、湖泊水文、戈壁岩石、盐碱土壤、沙漠植被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取样和记录,进行了土地沙漠化危害及防护的基础科学研究,对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沙漠文化交叠地区的特殊生活习惯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人文考察。

忍痛放弃徒步穿越计划

“这次穿越沙漠科考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170多名同学报名。”范晓东说。“徒步沙漠不是儿戏,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为选拔出体能和综合素质都优秀的队员,我们进行了层层筛选和严格考察。第一个阶段是体能训练,为期两个半月,每周6次高强度训练,包括每周一到周五在操场男生跑18圈、女生跑14圈,每周日20多公里的公路跑、登山和酷暑徒步行军训练等,这一阶段选出了25名队员;第二个阶段是科考任务调研,25名队员被分为4个组——地理环境组、沙漠植被组、野外生存组、人文组调研,然根据调研结果打分。其间,还组织了多次野外生存训练、科考知识讲座、环保宣传活动、模拟野外拉练等,一方面普及沙漠科考的知识,同时考察大家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意识。最后筛选出15名队员(11男4女),其中3名队员拿到了满分。这15名队员从18岁的大一新生到25岁的硕士研究生,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兵强将。”

考虑到装备水平和经验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安全起见,科考队最初决定放弃徒步穿越沙漠的计划,确定了一条7天行程的沙漠徒步路线,深入沙漠腹地50公里。队员们虽然很渴望完成穿越沙漠的壮举,但也都理解领队的这个决定。“想当英雄,也得留着命才行啊!”队医梁菊调侃道。梁菊是生物专业的研二学生,自愿报名担任队医,“去沙漠之前,校医院的医生专门给我们讲防暑急救的知识。出发时,我的登山包里装了蛇虫类、感冒类、消毒类、消炎类、抗过敏类、防暑类和维生素、晕车药、止泻消化不良的药物,还有常用的外伤药。”

沙漠中的吃住行

财务副领队杨丽云给笔者算了算账:“只配备一辆后勤车,可以省两万多元。还有我们往返的交通费,全程坐火车硬座。沙漠中饮食从简,吃面算是奢侈了,最便宜的一顿饭17个人一共吃了24元。在进沙漠之前和出沙漠之后,因人数众多,我们都是三五个人挤一间房,这样可以省下一半住宿费。”

“7天中,我们完全与世隔绝,住帐篷、啃干粮,终日与烈日、高温、缺水作斗争。大厨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饭。中午,沙漠地表温度能达到七八十摄氏度,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都是沙漠中最热的时段,这段时间我们用来休息。下午4点半再出发,差不多要走到晚上8点半天黑了,才扎营休息。记得登上必鲁图峰那天,我们走了差不多40公里。连当地的向导都说,我们是他见过的规模最大、最有毅力、最艰苦的徒步团队。”行军副领队吴敬说。

“第一天中午大家吃干馍,馍馍经过沙漠的烘烤,变得极干极硬,很难下咽,硬邦邦的羊肉干根本嚼不动,大家都吃不下。因此,第二天中午,我决定烧一锅汤给大家泡馍吃。中午是沙漠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此时顶着太阳烤着火,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可是看到大家就着汤吃得那么开心,我很是满足。”大厨苏建伟和笔者说起在沙漠做饭的酸甜苦辣,“在沙漠做饭,食物里混杂了太多沙子,不过大家后来都习惯了吃混有沙子的米饭。当水太少时,是洗不了锅的。我们进沙漠时带了些西瓜,每次吃,大家连西瓜皮都啃得一干二净,由于一直舍不得吃最后一个西瓜,最后竟然把它带出了沙漠。”

勇攀沙漠珠峰必鲁图峰

8月3日,科考队完成了一项在向导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员重装攀登上有沙漠珠峰之称的必鲁图峰,还坚持海拔每升高10米采样两份,沿途采集沙样80余份,一直工作到下午两点多,共采样166份,20多公斤。这次在必鲁图峰沿不同海拔多点采样,为高大沙山的形成演变研究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样本。科考队还通过GPS重新测量了必鲁图峰的相对高度(山峰最高点海拔与谷底海子海拔差)为437米,与民间相传的500多米相差较多。

“徒步沙漠的最后一天晚上,离沙漠边缘向导的家已经很近了,大家都放松了警惕,向导开车先走了,让我们跟着车痕印回去。天黑后的沙漠墨一般地黑,风很大,更神奇的是竟然下雨了!这在沙漠中可是小概率事件,一年也就4次左右。风雨中车痕消失了,一种略微紧张的气氛开始蔓延,我不时地让队员报数,防止有人在黑暗中走失……突然,看见车灯了——向导开车回来接我们,当时众人就欢呼起来……”吴敬谈到最后一天晚上的惊险遭遇时,声音里还透着按捺不住的激动。

行走中收获颇丰

8月12日,所有队员安全返校后,地质组的同学就投入了繁杂的样品分选处理工作中,他们用两天将带回的沙样、土样以及水样做了烘干、磨制、分选等前期处理。地质组组长吴礼彬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在科考途中,他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有用:“地质组不仅要考察沙漠化,还要对当地的湖泊水文、沙山地貌、干旱盐碱土壤、岩石矿物等进行观察记录,对岩石、土壤的观察等都需要用到我所学的采样方法。8月1日中午,我们在沙漠中观察到了残存的戈壁地貌,可以说这是看得到的‘沙漠化’。当天晚上在一个湖泊边采土壤样,回来后在南京土壤所作了分析,证明了这个湖的面积在缩小,即‘沙进绿退’。这两点属于我们‘寻找沙漠化证据’科考分项目的成果。我们组的科考取得了小成果,我身为组长感到欣慰。但是也为沙漠化的形势担忧,因为在离沙漠边缘很远的地方看到了沙漠化,证明防治沙漠化迫在眉睫。”

队员orangeorange在归来的火车上,如此记录这段难忘的沙漠之旅:“又要回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了。放空自己心灵的时候,不经意间总会触摸到更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些东西。我想,未来的我才会发现这次行走的真正意义。路上撑不下去了总会想,我这简直是自虐,但是下一次还是会出去自虐一把。我觉得我大概是想寻找一种挑战,寻找自己的力量吧。”

社团简介:中国科大科考协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坚持“科考·探险·环保”的宗旨,成功组织了多次大型野外科学考察探险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三上秦岭,追踪考察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金丝猴群;2009年,赴四川卧龙探索熊猫家园,关注灾后重建;2011年,重走长征路,赴六盘山科考。该社团2012年8月加入大学生旅游实践营。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范晓东 岩石矿物 沙漠植被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