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让孩子们爱上非遗:北京市西城区非遗进校园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人参与 评论

“在项目传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化传承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开展传习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有益尝试。早在2013年“文化遗产日”期间,西城区文委便举办了“做文化遗产的小主人”活动,把非遗展演、展示搬进了北京动物园科普馆。

抖空竹、打太极、踢花毽、猜灯谜……1月13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委、区教委联合举办的“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推进活动”现场,这些常常出现在公园,被诸多老年人青睐的活动被一群十几岁的娃娃耍得活灵活现,令来自西城区70多所小学的负责人眼前一亮。他们没想到,这些在很多人看来稍显“过时”的老手艺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唤起这么多孩子的参与热情,一门非遗课程甚至串联起了学生们接触的全部学科。

3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6项市级非遗项目、134项区级非遗项目,西城百姓在为拥有如此数量多、级别高的非遗项目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忧虑时代的飞速进步是否会消磨掉人们对老北京的记忆。

“在项目传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化传承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面向青少年开展传习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有益尝试。”西城区文委党组书记张云裳表示。自2005年底非遗保护开展以来,西城区部分学校就开始着手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基础教育工作中,一些中小学相继被挂牌为市级、区级非遗传承示范校(基地),一些学校还成为国家级、市级项目的保护单位。

西城区上斜街小学的孩子们最擅长的绝活就是抖空竹。一位来自美国的校长在分享她来中国考察的体会时,激动地说:“我喜欢那所‘悠悠学校’——上斜街小学。”据上斜街小学校长韩建丽介绍,从2002年空竹走进校园到2006年抖空竹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斜街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也从一门普通的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传承文化的特色课。作为一座非京籍学生比例接近80%,接纳了众多听障、智障、自闭症学生的学校,外地进京务工人员子女赴美国表演抖空竹在这里已非新鲜事。一周一个半小时的空竹校本课程,给了学生们了解空竹历史、学习抖空竹技法的机会。此外,学校还把空竹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起来,使其从单一课程变为群体课程。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编写童谣、撰写心得、设计手抄报;数学课上,学生为空竹设计包装盒,绘制空竹小样;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装饰美化空竹,与学生一起用一次性纸杯制作空竹艺术品。很多教师鼓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空竹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与空竹传人零距离对话,感受中华文化。

为了让各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学习课程,西城区文委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中开展了前期调研,明确了可以进校园的项目,并进行分类汇总,供各学校选择。此次活动中共有40名传承人被授予“非遗进校园活动校园传习师”称号。空竹传习师马志宏已经带了四拨孩子,人数从第一年的八九个人达到现在的一百五六十人,孩子们能把一条5米长的小龙空竹舞得有板有眼,一个5公斤重的大空竹在他们手里变出各种花样。

早在2013年“文化遗产日”期间,西城区文委便举办了“做文化遗产的小主人”活动,把非遗展演、展示搬进了北京动物园科普馆。此次,为了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制度化,西城区文委联合区教委面向全区中小学下发了《西城区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要求结合学校需求及传承人实际开展非遗实践体验活动。(李 雪)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郭小璇]

标签:西城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本课程 旅游 凤凰网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