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北京路:千年古道话今昔 跨两千年的沧桑印记

2012年02月09日 08:29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流传至今的轶事趣闻

北京路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世纪初,因此,在北京路上发生的小故事更是车载斗量。如今在北京路上还能找到多少这些时代的小插曲呢?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尽管没有婚纱礼服,但仍堪称广州新派婚礼的典范。如今,位于北京路的太平西餐馆(周邓结婚所在餐馆)仍保留有“总理套餐”。

据《广州市志》载,广州的西服制造业是在鸦片战争兴起的。清光绪十四年(1880),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一带便有多家洋服店开设,其中有名的是信孚成记和元祥号。清光绪二十六年(1892),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当时的洋服店缝制西装,也兼缝制军服和制服。

在广州,自从元、明、清三代,现北京路一带,是羊城的权威报时的机关所在。元代制作的报时器“铜壶滴漏”一直放于北京楼的一座“拱北楼”上,白天悬挂时辰牌,晚上击柝打更。“拱北楼”位于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因为楼有双门拱,所以老百姓将这一街命名为“双门底”。楼上的那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一直到清朝,仍被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广东人把私塾叫做“卜卜斋”,为什么叫“卜卜斋”呢?“卜卜”,广东话像敲打声的词;“斋”,读书的地方。当时的私塾教法,常常打。原因大半不是学生顽皮,而是书背不熟。清末,广州的书院私塾,大多集中在中山三路至中山六路以及仓边路、北京路一带。及至光绪21年,清廷颁令“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之后,广州原有的一大批书院私塾便开始陆续被淘汰,而新式的大中小学开始萌芽生长,并且发展愈来愈蓬勃。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

“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双门底在清代是商业重地,故流传有“双门底卖猫——装假”的歇后语。一直在双门底经营至今的“活化石”,是陈李济药厂。该厂前身陈李济杏和堂创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铺面就在今天的“银座”一带,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历史的最老见证了。

[责任编辑:孙爱林] 标签:北京路 两千年的沧桑印记 今昔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