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重走包豪斯之路 德国不可复制的传奇

2012年06月11日 07:32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魏玛的包豪斯学校

魏玛的包豪斯学校

柏林墙成了柏林艺术的代表

柏林墙成了柏林艺术的代表

90年过去了,包豪斯还是艺术史上不可复制的传奇。从魏玛到德绍,再到柏林,这一条等待我们去追溯的包豪斯学校搬迁之路,被人称为“包豪斯之路”,如今把它走完,差不多只要花上十天的时间。

第一站 魏玛

故事开始的地方

魏玛是唯一有三样东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城市:包括13幢古建筑的“魏玛经典”,歌德的真迹手稿以及包豪斯之城。

1919年4月,36岁的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来到魏玛,执掌合并后的魏玛美术学院和工业美术学校,起名为“国立包豪斯”。包豪斯(Bauhaus)是个意味深长的生造词汇,中世纪的时候,建造教堂的建筑工人和石匠行会叫做Bauhuette,而倒装的hausbau又是建造房屋之意,这个文字游戏意味着包豪斯应该填平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鸿沟。20世纪初,魏玛建立了当时知名的设计学院,在这里开始萌发现代建筑艺术并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保罗·克利、奥斯卡·史雷梅尔和瓦西里·康定斯基这些著名艺术家都属于第一代包豪斯大师。

当我走在魏玛街头时,多么希望包豪斯形式大师、瑞士人伊顿能陪我漫步,对我讲解他和包豪斯在魏玛留下的每一处痕迹。在如今魏玛的博物馆、美术馆、酒吧,依然能看到太多让人迷醉的伊顿作品。

第二站 德绍

曾经的天堂

与魏玛的文艺相比,今天的德绍显得空旷而冷峻,周末傍晚的街头行人稀疏,有轨电车偶尔驶过,带来唯一能打破静寂的响声。但对当年的包豪斯而言,德绍就是天堂。这里是包豪斯的大本营,有着建筑设计的美感,也因此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

由于理念超前,包豪斯曾在德国屡遭磨难。1925年,包豪斯建筑学院就因为“艺术方向太先进、太国际化”,被从崇尚古典风格的魏玛赶了出去,迁往小城德绍。无论如何,包豪斯在德绍走向了成熟,而其主题词无疑就是建筑。魏玛包豪斯的浪漫主义色彩几近洗白,强调实用、功能与社会性的工业美学成为新的主宰,而德绍的包豪斯校舍正是这种精神的最佳物质载体。

当时和现在,包豪斯校舍都是现代艺术的圣殿。它的所有物理形态都浸润在“时代精神”之中,在今天的校舍里,转动墙上90年前的转轮——恰如当年格罗皮乌斯所为,一系列传动装置就可以同时开启多扇窗户。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包豪斯 魏玛 复制传奇 出境游 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