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爱不得就起诉女孩?网友:别糟蹋一见钟情了
时尚
时尚 > 情感 > 正文

求爱不得就起诉女孩?网友:别糟蹋一见钟情了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罗曼蒂克的“一见钟情”越来越不是什么好事。

你可能还记得,前几天一位书店寻人的所谓“痴情男”出名了。他自称在北京某书店和一位女生“一见钟情”却失去对方影踪,便放弃工作在原地守株待兔了50天,钱都花光了只好管亲戚借。

当时,大家也就是笑笑这人怎么那么“轴”。

-

结果这事儿还有了后续:12月10日,他试图起诉这位被他一见钟情的女生,让人家给个说法。

女孩真是天降一口大锅。

假如这个被苦苦追寻的女生真的存在、不是男子的妄想,那她要是知道了自己就是当事人,恐怕才是精神痛苦的那一个。

在这位男士的描述中,他在书店和这位女生相遇,还记得当时人家穿了啥、什么发型,对视了10秒,顿时心里十分满意、感觉非常适合。

他的心理正如他在“起诉书”中缩写,这是他这辈子见过最美、最动心的姑娘,并单方面认定人家在外表、气场、性格等方面和他十分契合,甚至认为那就是“苦苦寻找的、生命的意义所在”。

更让人觉得不解的是,这位男士短短的时间内已经脑补出了女生孤孤单单、看到同样一个人的男生而感到同病相怜,用眼神向他表达了“直接又不失矜持的好感”。

更更让人觉得不解的是,男子认为自己没有回应对方的眼神,导致对方感到失落,心里可能会问:他心里有人了?难道没看上我?

话说回来,男子当时为什么没有上去要电话号呢?因为当时旁边还站着另一位对他“表达过好感暗示”的女生,碍于不想伤害旁边这位才没有采取行动。

采访中,该男子说如果真找到了女生,要跟她解释一下自己那天为什么没管她要电话号——就好像人家巴不得他来问、要求他给个解释似的。

看到这里,看客心里已经有理由怀疑他这是过度地妄想、脑补别人姑娘对他有意思了,而且对象还不止一人。

为了找到人就选择起诉人家(虽然都不知道人家是谁),并长篇大论地、自我意识过剩地阐述这种妄想,更让人觉得荒唐,法院当然劝退了他。

但隐忧依然在——谁也无法预料他这种偏执的行为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不知道他除了散发传单寻人还会有什么“正常渠道”以外的方法,会不会真的给不相干的人带来困扰。

这一次,舆论也没有站在自我陶醉的罗曼蒂克这边。

网友评论普遍认为这样的行为过于偏执、令人恐惧,跟什么一见钟情、天作之合一点边都不挨。

自然,也没人想帮他找人,希望女孩躲起来还来不及呢。

再往深了说,或许这已经脱离了一般的求爱行为。医学博主@丁香园发微博称:“这种在临床上被称为钟情妄想。很典型的精神障碍。在某种情况下会跟踪甚至暴力袭击受害者。”

这里我们不再去做猜测,只是基于事情发展的态势,希望当事人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至少不要以爱之名让任何人受到伤害。

说起来很讽刺:在这之前,一见钟情、网络寻人,这样的事其实并不少见。

而以往人们对于这样的寻爱行为,往往抱着看热闹+鼓励的态度。

心态也很好理解: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故事嘛,万一俩人看对眼了也是美事一桩——反正与我无关。

前段时间,有个来自厦门的女生在网络上大肆发帖求助,希望大V能帮忙寻找她在云南旅游时遇到的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男生。

打100多家酒店的电话寻找,不惜重赏一万元求线索……这样的“执着”各位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终各种个人信息还真的被千里之外的萍水之交找到了,真的会很开心吗?

但是舆论的氛围却还挺为这执着的女孩感动,觉得浪漫、祝福她。

更有人挺羡慕的,就像那种别人被狂热追求者骚扰时、自己反而巴不得也有人追求的心态。

一片看热闹的祝福声里,只有少数人提出质疑:

这样公开地借助网络的力量悬赏别人的个人信息,真的合适吗?硬要从人海中挖出自己单相思的对象,会不会干扰到别人的正常生活?

如果罗曼蒂克寻人的靶子恰好是公众人物,那就更是容易成为笑谈。

上个月,有位网友发微博寻找自己一个月前偶遇的女生,说对方“完全就是喜欢的类型”,过去那么久了感觉依然没冲淡……

当事人还艾特了一堆大V求帮找到这个小姐姐,结果网友发现这美女明明是明星江疏影。

最后江疏影本人回复了他,加上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团队自己导演的炒作,大家嘻嘻哈哈也就过去了。

无独有偶。还有过一次寻人闹剧,是一位空姐发帖寻旅客,最后却发现是著名围棋国手连笑

在空姐的投稿中,她把连笑的航班信息、个人信息全曝光出来了,看得出来也十分为连笑倾倒,产生了“想要恋爱的冲动”。空姐之前在抖音和微博都发了寻人也没找到,结果无意间火了,倒成了体坛八卦新闻。

连笑本人知道之后,在微博发了个满头问号的表情回应,看来是毫不知情。

由于他是公众人物,好像网友就默认了他没啥可损失的,对这件事还是觉得很有意思为主,吃瓜吃得挺开心。

粉丝还晒出了表情包,调侃他们网络情缘一线牵。

但问题的关键是,乘务人员为了找到一个让人心动的小哥哥,连人家个人隐私都曝出来了,这本身就是职业失德行为,不管连笑是不是公众人物。

这件事的后续据扬子晚报报道,航空公司严重批评教育了当事空姐,空姐也很后悔自己举动冒失。

有的网友倒是很替当事人惋惜,发帖称现实太残酷了,恋情就这么被扼杀了云云——好像真的能八杆子打到恋情似的。

可是残酷的现实明明是,一方一时冲动滥用了职权之便,一方无辜躺枪被泄露隐私。后者生气还来不及呢,怎么就好像真的要牵起红线上演现实版1988了?

看得出来,只要追求者没有在形式上太过激进和偏执,比如像书店寻人男这样执着等待50天、甚至起诉人家,很多人其实并不会意识到有些做法是不妥的。

更让人觉得担心的是,真的有人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热心帮忙找人。

还是最近,华东政法大学就因为校团委公众号欠考虑的寻人举动,遭到了许多批评。

当时校团委的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称是被一位男生的自述深深打动,想帮他找到在学校里偶遇过两次的女生

事情在学生和网友中激起很大反应,显然是当事人的一些举动有些过线。

男生很执着,仅仅和女生偶遇过两次,就为此往返学校30多趟,还托人依照描述画了女生的素描像,拿着画像问遍了女生宿舍的宿管阿姨,希望能问出女生的个人信息。

负责推送的校团委也做得不妥。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完全不知情的无辜女生被大张旗鼓地全校“通缉”,会不会有不好的感受。

发文寻人效果也确实拔群,五分钟就“活捉”了当事人。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华政学生爆料称被找出来的不止一人,许多不相干的、但跟描述很符合的女孩的联系方式,也被室友爆出来了。

可能同学们也只是好心替自己的母胎单身室友找对象吧。只是令人担忧的是,这反映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眼里,只要披着浪漫的外衣,发动网络的力量揪出一个人好像也没啥不对

最后,这件事以校团委公众号道歉收场,承认对当事人隐私保护不足。

一个校团委公众号的失误,也只是这种氛围的冰山一角罢了。

再看看现在的大学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个“表白墙”,而且无一例外都会演变成“晒偷拍照求联系方式”的公开平台。

参与其中的人好像并没有意识到,随意挂出别人的照片会让人不快、会侵犯隐私,也会把对方置于强大网络力量的另一端。

仔细想想更滑稽——把偷拍对方的照片大喇喇地挂出来了,任人评头论足,偷拍者自己却往往要求匿名,相当注重自己的隐私和脸面。

这就有点可笑:当面遇见人家的时候,没有胆子搭话、只有胆子偷拍,想要缘分只能网络情缘一线牵,最后自己还要缩在屏幕后面搞人肉这一套……

现在的年轻人咋回事,这样真的能交到友?

网络寻爱越来越普遍,戏剧化的因素越来越多,也让人开始反思——

这到底是一见钟情的浪漫,还是有恃无恐的人肉搜索?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样所谓的表白不对劲:

这些所谓的一见钟情,99%都是对方压根不知道你心里的想法。单方面把偷拍人家的照片挂到公开的网络上,还发动他人寻找对方的个人隐私并告知,凭什么?

而且在这些轰轰烈烈的寻爱故事里,唯独那些被寻找的当事人的感受,没人在乎。

当他们的隐私被不知不觉被曝光,自己还完全不知道这究竟怎么发生的,只有真正经历了才会明白那种恐惧多么折磨人的神经。

旁观者或许不能理解这种不安全感,反而还要调侃、玩笑。

还有的公开寻爱,实质上是霸道地干扰别人的正常生活。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看客只负责起哄,对方和对方已有的伴侣受到的伤害就不值一提了。

不难发现,在所有这些令人感到困扰和不适的找人事件里,被视为靶子的那个人都没有被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大家都是正常生活的人,凭什么只因一面之词的“爱慕”,就拥有了把一个人隐私曝光、生活打乱的权力,为什么被爱慕就要被人肉的力量从人海中揪出来?

换句话说,如果爱慕一个人却连尊重对方的意愿都做不到,这样的感情真的配叫爱慕吗?

更何况,别说隔着网络,就算面对面认识一个人,你可能都不了解ta浪漫和痴恋的旗号下究竟有什么病态的东西。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惨烈的案例——安徽一男子单相思自己的大学同学11年,求爱遭拒将对方当众捅死。

可怕的是当事人已经到了精神有问题的层面,他执拗地认为这11年间他和死者是两情相悦、心灵相通的。

记者问他,她就是活着也不会和你在一起的,你说她爱你她就爱你了吗?杀人犯却依然偏执:你说她不爱就不爱了吗?

直到杀了自己所“爱”的人,他也没有一丝悔改的觉悟。

谁也不愿意见到这样恶性的悲剧再上演,正因为如此,我们身为可以被发动的网络力量的一份子,才应当有所警惕——

现在的单相思网络寻人,看上去只是一个痴情种单方面执念,那么假如真的找到了当事人又该如何?

人家不愿意,痴恋者却想继续追求下去怎么办?不断的僵持之后,产生了更偏执、更过激的行为怎么办?

再往下就可能是更严肃的社会问题——有一种行为,英文中叫做stalking,中文里是跟踪、骚扰、威胁等多种行为的综合。

如今的社会氛围已经有所不对——有人发现可以曲解爱慕,利用浪漫,以“一见钟情”之名,行“人肉骚扰”之实

被追求的人难以有有效的途径拒绝这样的执着求爱,不知道应该怎样有效保护自己,更是容易在社会对“一见钟情式浪漫”的默许中感到孤立无援。

所以,即便我们每次都只是旁观者的一员也该感到警惕,别再任人拿浪漫寻人当幌子,以爱之名吓人、害人了。

真正健康和平等的追求,是求爱者尊重别人的意愿,是被追求者不会感到恐惧,不幸遇到过激行为时更是应当得到帮助和保护。

让人学会爱而不是恐吓与要挟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章来自大风号:Vista看天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