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换衣只为伪装成高逼格富家女,还真立刻被认成有钱人了?
时尚
时尚 > 女人天下 > 正文

当众换衣只为伪装成高逼格富家女,还真立刻被认成有钱人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周末的社交活动都变成了看展。

我看了一下数据统计,说是从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这一年里,全国光展览项目就有2.9万个,叔体感也很明显,因为日常平均每刷10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人发了去看展的图片。

图源:@白敬亭

其实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这意味着现在人们对于精神消费的重视逐渐高于物质消费,对于艺术的追逐和审美的提升迫切,大家都想在每一次靠近艺术品的过程中拉高自己的美商。

不过在这热火朝天的看展大军中,也有部分人并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而去,而仅仅是为了追逐网红效应,为了拍照、出片、打卡。

图源网络,侵删

有句话说的好“在网红经济下,美术馆越来越多,照相馆生意越来越不好...”

而且这些跟风追逐者在不是为了看展而看展的初衷下,还会诞生很多丢人事件。

在前一段时间刚结束的UCCA年度大展“成为安迪·沃霍尔”中,很多人连艺术家是叫“安迪·沃霍尔”还是“安迪·霍沃尔”都没有分清。

图源网络,侵删

在写着安迪沃霍尔大名的背景墙下拍出了打卡照,却写上了“安迪霍沃尔”标题的比比皆是。

图源网络,侵删

人比“展”更俏的看展氛围美学

叔认为,看展拍照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因为用镜头留住艺术,或是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拍摄艺术品,本身就是对美的第二次领悟。

但问题是,当携带“出片”目的前往看展的人过多,反而会阻碍那些真正想要看展的人前行的脚步。

一个展到最后,可能会变成网红时装秀,在展厅里霸占一个展位拍照,甚至当场换衣服(亲身经历),有时候人比“展”还更生动有趣。

图截自网络,侵删

我上网看了一下,现在“看展拍照”已经可称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氛围美学”,从看展专用妆容、看展如何挑选衣着、看展如何拍照、看展的照片如何调色、看展文案写什么好均有相应教学。

图源:博主Yuni泡芙

看展穿搭,重在艺术感、高级感和贵气,衣服讲究剪裁、层次,越简单越好,生活中的潮流感大LOGO不能出现,因为展厅的场合和艺术氛围更适配文艺女、富家女这样的人设。

纯白或纯黑搭配恬静清冷,有种扎克伯格2k+的灰t的有钱人质感。

看展氛围美学初阶模仿对象

看展妆容,大多以文艺、复古为关键点,妆容清爽干净,强调轮廓感和健康干净的好气色,不能用力过猛,会有无学识的刻意感。

博主:陈丢丢儿

看展调色,以暗色调+黑白灰主色为主,锐化一律+30,曝光一律-30,照片中模特要有动感,被摄主题是人,也要用艺术品为远景。

博主:十月与歌

此外对于展厅也有要求。展什么内容不要紧,但不是什么展都“好出片”,前段时间因为某女明星的照片,北京“看展打卡”最多的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内的彩虹窗出片率最高,窗子跟前经常排满了等待拍照的人。

图源:北京旅游网官方微博

博主:Domino_snow

很多去跟风打卡看展的人不见得多了解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的故事。

北京现代民生美术馆近期的展览,将按照1:1比例复刻呈现安藤忠雄建筑三大经典精神空间,还将展出大量精致的建筑模型、详尽的设计手稿...

图源网络

但我知道将去到这次大展“打卡”的人还是会花80%的时间流连在彩虹窗前,因为比起安藤忠雄,他们应该更清楚自己今天的拍照任务量,在快门按下前一刻就脑内编辑好了待会儿要发的文案。

看展氛围美学的心理误区:以高审美展现身价

打卡式看展,在未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这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因为展览就是有商业目的存在,无论是去观赏展品,还是将自己打造成展览品,大家都是排队买票,各取所需。

不过我从看展氛围美学的几个关键词中发现一个误区:

以拍氛围感美图发朋友圈而去看展的“网红们”,很大程度上是将审美与阶级产生关联,认为艺术、看展、或拥有高审美只属于“有钱人”,所以才会将富家女式氛围感放在展览的场景中。

比如晚式的文艺名媛风(图源:@晚晚)

看展这一行为,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大目的衍生物,而这种大目的是:对外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IP,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阶级者、变成拥有良好审美品味的“有钱人”。

这种误判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切身感受。在很多人的思维里,审美并不是个普世的东西,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印象是小时候学艺术的同学家里都“很有钱”。

图源网络

现实好像也是这样,姚安娜从小学芭蕾,欧阳娜娜出身演艺世家,从小学习音乐,綦美合大学去的是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图源网络,侵删

其二,“有钱感”的举一反三。这种有审美做基石的有钱感还和我们以往说的通过硬件塑造有钱感不同,过去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有硬件更有钱。

图源网络,侵删

但在重重拆解下,如今大众对于“有钱感”的塑造不再浮于表面,不再一味地通过对标有钱人的物质条件来塑造,而是已经开始对标有钱人的精神世界了。

图源网络,侵删

皮埃尔·布尼迪厄说过:“一切文化实践和对文学、绘画或音乐的偏爱,都与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社会出身密切相关。”所以现在大家比起以貌取人,可能更会偏向以审美水平取人。

小职员无审美的女主和学舞蹈有审美的女二(视频截图)

但我认为在如今的社会里,皮埃尔·布尼迪厄这句话未必全对,审美并不是一个只属于精英阶层的事。

周慧敏小时候家境并不好,妈妈曾因住在破木屋里,下雨都得去屋外避雨。这样的家境根本不能予以她足够的教育程度去给予她高审美。

图源网络,侵删

但她从小热爱绘画,对于美的概念会自己探索,自己琢磨,1997年退圈后,她自己跑到温哥华拜师学艺。

周慧敏画作(图源网络,侵删)

审美从未对人有偏见,审美也从不会有阶级,问题在于追逐美的人是不是真的有决心和毅力去做,当美不再专属于某一种人,它才会丰富多元起来。

一直被大家改名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也不是精英阶级出身,2007年,他早年创作的变了形的《玛丽莲梦露》卖出了8000万美元。

1928年,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是真实的家徒四壁,更惨的是,他年少患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14岁父亲意外去世,按照家境更好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审美的逻辑,他这一辈子都将与美无缘。

图源网络,侵删

但现实是,他的母亲在他年少时鼓励他画画,为他竭尽所能地搜集绘画作品、杂志,卡内基理工学院毕业后,他从商业插画做起,与蟑螂同住,在艰难的环境中发誓要成为有钱人。

于是他将艺术融进商业,创造了“波普艺术”。

有人说那根本不是艺术,是低廉的复制品,但他却乐此不疲。

如今,没有人再会说,他的艺术,并不是艺术。

图源网络,侵删

只有有钱人才有高审美吗?似乎并不是这样。

如今,我们靠近美的取渠道比安迪沃霍尔要多出很多,这时候,用审美来装点身价,倒真就不如用心去感受美。

塑造形象名片,不如真正靠近艺术家的思维,了解他的艺术精神,高阶级的谈资不仅仅在2D,也在沟通中,沉默中。

感受美,其实比利用美更加重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