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青年
Youth in Emergency Room
年轻人瞥见死亡阴影最多的地方,在急诊室里。除了运动外伤和抑郁自伤这两大原因外,我们还很容易注意到: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原本的“老年病”,正在袭击年轻人,它们的急性发作成为许多人的“不可承受之痛”。
突发重疾不仅与年龄、基础疾病、家族病史、遗传基因等因素相关,也与高压工作、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制等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以熬夜为例,研究表明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群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较常人增加了2.3倍。此外,长期熬夜还与炎症、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显著关联。
对此,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最常发出的感叹是: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啊……
我们采访了两位亲身体验过急诊室的年轻职场人和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在和他们的沟通中,我们理解了患者走出急诊室后的改变,是如何“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也体会到了面对突发重疾,医患之间存在的“致命信息差”。
进急诊室的教训
是人生一课
苏先生
某互联网大厂员工
在接受采访的这段时间里,苏先生正在办理离职。
他工作五年,最近三年就职于一家知名互联网大厂。三年中,他扛过了“双减”大潮的猛烈冲击,公司教育部门从百十号人大规模裁员到五六个人,他顺利留下并成功转岗到电商部门。他也挺过了脚腕严重骨折的折磨,出了急诊室后一边复健一边居家办公,非但没耽误工作反而晋升了职级。可惜最近团队换领导,工作风格大变,苏先生戏称,“把电商运营搞得像销售一样”。在低沉、内卷的团队氛围中,他下决心离开。
苏先生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
/受访者供图
离职的日子差不多正赶上进急诊室的“一周年纪念日”。回忆起一年前的情形,苏先生仍觉得历历在目。
他是个运动爱好者,平时工作之余在公司论坛上看到过同事健身后突发意外的悲剧,他经常提醒自己“悠着点”。然而,到了竞技运动场上,他天性里敢闯敢拼、爱刺激爱冒险的基因就难以控制地爆发出来。
那是去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周末,苏先生和几个朋友来北京郊区玩山地滑车比赛。一开始他一骑绝尘,考虑到队友们落在后面,又是上坡路,他就停下来帮队友们进行人工加速。再次上路,苏先生一心想着加速赶超他人,遇到弯道时,刹车不灵,车狠狠地撞到了岩壁上。
他最先意识到脚腕肯定折了,双腿动弹不得。随后发现眼睛也在“滴滴答答”流血,原来是头盔被撞掉后,眼镜飞了出去,划伤了眼睛。苏先生感到方寸大乱。
很恐慌,手机提前上交了,谁也联系不上。要不是之前帮过的一个大姐停下来帮我打120,我肯定要等很久。中间有很多车路过,根本不敢拉我。”
就近送进医院急诊室后,他打上了石膏,后来还做了多次康复训练。
在和景区商议赔偿的过程中,苏先生承认自己有点吃亏。“休养时期的误工费只算了一天,其余用了几天带薪病假。可以说几乎没怎么因为脚伤影响工作,很快就开始居家办公。”
他开玩笑般告诉我们,“可能带伤工作的故事有点感人吧,我今年四五月份还晋升了职级。”
进急诊室的经历给苏先生带来的真正影响是更深层次的。
他自称“从小喜欢竞技”,对他来说,投球没意思,拼比分才有趣。公司教育部门因“双减”而衰落时,很多同事选择“躺平”,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教育产品和直播销售结合的可能性。尽管直播没成功,但这个大胆探索也助力他转岗到电商部门。这样一个工作狂飙猛进、开卡丁车也要把油门加满的人,却因为这次意外进急诊室开始有了转变。他的解释是,“做决策更谨慎了,会查阅各种信息,咨询行业人士,尽量做一个相对正确、不会后悔的决定。”
苏先生做的副业分享
/受访者供图
离职后,苏先生选择加入一家友商的电商部门。尽管目前在做着收入不错的副业,但他还是没有选择创业。原因在于,“我感觉自己过哪种生活都行,但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更适合自己,还没太想清楚。”
苏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初在急诊室里,几个朋友为他忙前忙后,那一刻他仿佛从之前紧锣密鼓的人生中抽离出来,“感觉挺幸福的。”他也开始反思,过去自己主业忙完忙副业,连周末都安排上满满的活动,是不是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来“拥抱家人”。
从工作狂到
追求身心平衡的人生
方女士
酒业传媒公司负责人
生活在成都的方女士今年34岁,经营着一家酒业传媒公司。去年四月的一个夜间她突感心脏疼痛难耐。一开始她还没当回事儿,想着不过是因为工作经常喝酒,或者太累了没休息好。没想到一晚上疼了三四回,最后一次实在痛得有点受不了。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又不想搅扰老人和孩子,最终一人开车去了医院。
说明症状后,方女士料想不到自己居然立刻被送往急救室。
我当时躺在蓝白布的担架上,被护士抬到急诊台,赤身裸体插满监测仪器。那一刻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害怕。”
结果所幸没有查出什么大碍,医生叮嘱她后续好好观察,如果再有类似情况要做造影检查。
尽管后来心脏没再那样痛过,忧虑的“种子”还是从此扎进了方女士心里。可以说这次意外成为她人生的一次“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她喜欢快节奏,因为不满于行政类工作机械、坐班的生活,所以辞职后折腾了不同类型的创业。她周末几乎从不休息,午夜凌晨聊工作是“家常便饭”,喝酒也不太节制。
方女士意识到:
进急救室之前总在‘作’自己的身体,消耗了所有能量,这是身体给我举了一次黄牌警告。”
从此她给自己排了一个《每日时间安排表》,刻意留出休息、运动和读书的时间。此外,体检也变得规律起来。
作为创业者,压力来自多方面:市场的低迷、同行的竞争,甚至面对员工时的责任感都在对身体和心理进行消耗。重压之下,运动成了她的一剂良药。
平时玩飞盘、练普拉提,周末休息时可能去冲浪,或爬山徒步。”
方女士笑称,“现在就连兴趣爱好也变得健康很多,原来作息颠倒的时候,哪能想到如今会早上六点半起来练普拉提呢?”
方女士是冲浪爱好者
/受访者供图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方女士还经营了一家主打公益、环保的咖啡店。选址在玉林是因为“觉得这个地方很神奇,既热烈又静谧,既文艺又有烟火气”。
在咖啡馆里,方女士总惦记着请找老师做“心肺复苏急救课程”。她进过急诊室后才明白,凡是心脏痛、胸痛都很凶险,一旦耽误可能酿成大祸。急救课程上完后,两名员工考了心肺复苏急救证书。AED急救设备也放在了咖啡馆的醒目位置,用方女士的话说,“如何操作急救设备人人都应该学,但希望一辈子用不上。”
方女士咖啡店的手工制品
/受访者供图
打破医患间的
“致命信息差”
任医生
就职于某三甲医院
任医生的科普号目前已积累了数万粉丝和十多万收藏。回忆起十年工作中最“精彩”的经历,他自认为是在急诊科轮转的日子。
任医生是河北省一家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主治医师,他告诉我们,入职初期医学生们会在急诊科经历三个月左右的“规范化培训轮转”。经过培训后,“很少有医生会选择最终留在急诊科工作,因为这里又忙又累。不过好处是会在短时间内见识各种病人,特别磨练一个医生在高压和紧急的情况下保持冷静、专注的能力,对提高他的疾病研判、处理能力也大有裨益。”
在急诊科,任医生阅遍了人情冷暖、生离死别。他最难以忘怀的是一个因情绪问题喝了百草枯的年轻人,“百草枯喝进去几乎是救不回来了,但会经历一个慢性死亡的过程,特别残忍。那感觉好像把鱼从水里捞出来,喘不上气儿,三四天的时间里就这么看着生命一点点流失。”任医生第一次近距离体验了什么叫“百草枯给人后悔的时间,但不给人后悔的机会”,从此“好好活着”成了他最朴素深刻的感触。
急诊科的经历也让任医生认识到医患之间的“认知差异”,其中有些差异甚至是致命的。
一方面是对治病的认知,“普通人往往以为到了医院就能立刻得到救治、药到病除,其实这怎么可能呢?我们医生最常用的一句话是,‘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偶尔能治愈。’”另一方面是对危重症的严重性、紧急性认识不足,总以为大夫渲染得很厉害是在吓唬他。任医生告诫学生:
凡是肚脐以上部位的疼痛都必须注意心绞痛、心梗的可能性,要知道有人的心梗表现为牙疼,有的表现为胃疼。”
心梗、脑梗的治疗窗口期很短,之所以中国正在大量建设针对心脑血管突发疾病的脑卒中中心[1]、胸痛中心,就是希望病人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救助。否则,即便命能救回来预后也比较差,比如晚治一会儿可能就偏瘫了。”
面对心脑血管疾病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越来越高的情形,任医生提醒大家要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
控制高油、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不暴饮暴食。”
任医生目前所在的消化内科,最常遇见的急性病则是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吃得太油腻、饮食不规律、情绪紧张、运动量少都对发病有影响。”尽管知道烟酒、咖啡、茶饮对年轻职场人来说是社交需要,任医生还是表示,“避免烟酒、浓茶、浓咖啡的刺激,对疾病管理大有裨益。”
任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广受欢迎
/受访者供图
想要降低危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风险,任医生首先推荐按时进行常规体检,“目前体检对于常见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都有早期发现和提示的意义。”另外,“现在少一个重要的检查即胃肠镜检查,消化道急重症可防可治,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自费查一下。”
成为良医需要学习,做一个合格病人也需要学习。
任医生的嘱托很精简,“相信医生,理解配合。听大夫的话,别乱想,不瞎查病。”他理解病人们的焦虑心理,年纪轻轻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风险就会成为长期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任医生表示,“过度思虑很伤身,对待疾病不能不当回事儿,也不能太当回事儿。对于慢性病,我们讲究‘管理’,改善生活方式,把指标控制住就是目标。我业余做这些科普视频,也是为了打破医患之间关于疾病的信息差,希望可以帮到更多人。”
[1]脑卒中中心:即患者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时,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得到救助的医院诊疗单位。
有什么经历让你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撰文 书同
编辑 Sissi Hua
校对 新月
排版 Pomelo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