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failed: 胆囊疾病是否手术,要靠检查指标分析

2013年08月22日 00:00
来源:新闻晨报

解雯赟 摄

□晨报记者 崔颖 解雯赟

本着“打造服务品牌、提供实用资讯”的宗旨,《新闻晨报》专家预约咨询热线开通以来为读者解决了许多健康困惑。日前,《新闻晨报》专家预约咨询热线请到了上海市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施宝民教授针对胆囊结石或息肉,亲自为读者热线答疑。

下午1点,施宝民教授提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地来到编辑部。他说:“等下还要赶飞机,索性拿着行李就来了,省点时间,多给读者解答解答,我们这就开始吧。”柔和的声线,耐心的交谈,3个小时——近60个电话,施宝民教授在解答问题时循循善诱,始终和读者保持着细腻的沟通。

在热线答疑的过程中,王家东教授表示,读者的问题集中在治疗胆囊结石和息肉,是保胆还是去胆。专家指出,保胆还是去胆不用纠结,首先看胆囊结石或者息肉需不需要处理,不需要处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定期观察就行。其次,如果需要处理的结石或者息肉,要看胆囊功能是不是正常,如果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炎症不明显,对于年轻病人还是可以试行做保胆手术的,但前提是一定要有复发再次切除胆囊的思想等各方面的准备。因为胆囊结石和息肉的产生还有解剖学因素,比如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异常,游离胆囊等,这些先天性因素决定了结石和息肉会比较容易复发。

施宝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双博士。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国际胃肠病学及外科医师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会胆胰学组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擅长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专家现场答疑精选

问:查体发现胆囊结石怎么办?

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健康查体已相当普及。很多人查体发现自己有胆囊结石,感到特别紧张,不知如何处理。实际上,有很多人属于健康携带,可以终身无症状。但到底怎么办呢?是观察、手术还是保守疗法?要根据有无症状、胆囊有无功能以及年龄大小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基本原则如下:

1、无任何症状,尤其是年轻患者(35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可以随访观察,每3-6个月复查B超。

2、虽无症状,但结石大于2.5cm,胆囊壁增壁,有时合并钙化,年龄大于50岁以上,可考虑预防性切除胆囊。

3、有症状即合并胆囊炎,一般为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如消化不良、上腹撑胀、厌油腻、脂肪餐或饮酒后加重;如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则会引起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等。这些情况均需要手术治疗。

4、胆囊无功能者,保守治疗无效,须做胆囊切除术。判断胆囊功能可以通过超声检查。

5、胆囊有功能者,可以试行保守疗法,各类溶石利胆药物,均有一定的有效率,但治愈率较低,结石残留较常见,而且即便完全排掉了,往往容易复发,5年内复发率常达50%以上。

6、保留胆囊、单纯取出结石,即胆囊切开取石,仅适用于特别年轻者,30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且有症状者。但是取石之后,由于胆囊结石往往有个体的解剖学病因即胆囊发育异常,许多病人几年后再次复发,而最终行胆囊切除术。

问:治疗胆囊息肉,保胆还是去胆?

答:胆囊息肉病理分类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类,后者又分为良性与恶性。非肿瘤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肌瘤等。肿瘤性息肉中良性以腺瘤和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为主,恶性即胆囊癌。处理原则是:

1、直径小于1.0cm 多发,带蒂,不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可暂不手术,但需要定期随访;

2、直径小于1.0cm ,单发,广基,合并结石者可考虑手术;无结石又无症状,但随访发现有有增大趋势者,亦应积极手术治疗;

3、直径大1.0cm,单发,广基,年龄大于50 岁,合并结石,胆囊壁有增厚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4、对于良性PLG,有一些学者为保留胆囊的功能而提出采用仅切除息肉而保留功能正常胆囊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问:胆囊切除术后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答:大部分病人属于无功能胆囊,切除之后无明显不适。有的尚具有部分功能,胆囊切除后会出现脂肪泻,结肠病变发生率增加,比如结肠炎等情况。总之,对于胆囊结石既不能盲目行胆囊切除术,又不能随意观察而不处理,应根据患者有无症状及胆囊有无功能等情况综合分析而定。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