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历史(5):中国三代人的婚照故事
2009年07月06日 20:32华西都市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婚照] [婚纱摄影]

B 三代摄影师:从描红到精品

——上世纪70年代给黑白照片“化妆”

相馆摄影师:唐跃武

现在,唐跃武在暑袜街上经营着翠贝数码影楼,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拍过婚纱照。那时全是黑白照片,就靠灯光来突出层次。但结婚毕竟是件大事,新人们不甘心让结婚纪念“黑白”。于是,摄影师就在冲洗的照片上“着色”。先把底片送到广州冲洗,然后由专人着色:描眉毛、抹腮红,甚至在衣服上“染”彩色,要花20多天。

1981年,成都从香港引进了一批彩色的婚纱和彩色冲洗机,取代人工着色,从此打开了成都彩色婚纱照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批量产品“似曾相识”

影楼摄影师:华伟

回忆起1994年成都的婚纱摄影市场,华伟用“疯狂”来形容。当年,他在一家大型婚纱摄影楼工作,每天可接待八九十对新人。

上世纪90年代,金夫人、川港等婚纱影楼在成都发展起来。为了拍摄一套心仪的婚纱照,不少年轻人慕名从外地赶来。来的人很多,摄影师不够用,新人就排队在门外等候。发型师化妆师也用自己最熟练的打扮方式,化完妆的新人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为了节省时间,新人们也做着同样的姿势。“那个年代的婚纱照,看起来都似曾相识。”

——21世纪“没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工作室摄影师:叶丹科

室外婚纱、旅行婚纱、个性婚纱……现在,新人的选择很多。工作室的出现,使婚纱摄影有了巨大变化。叶丹科在一家摄影工作室工作,“现在婚纱摄影走的是精品路线。”叶丹科说,摄影师与助手根据客人的特征喜好量身定做。“慢工出细活,才可以拍出精致完美的婚纱照。”

为了达到特殊艺术效果,叶丹科大部分时间都是拍外景。即使是同一个户外背景,也会选择不同角度,拍出不同艺术效果。当然,新人们自己选的外景也是花样百出:停车场、家、酒吧、电影院、荒草地,有的新人还会在婚纱照里重新演绎相识相恋的过程,“总之,没有想不到的,也没有做不到的。”朱丹李洁茹摄影雷远东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欢迎订阅凤凰网时尚电子杂志《摩登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