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场如战场
为解除自己和赖雅的生存危机,张爱玲重返香港,开始了与电懋长达十年的合作。这十年间,张爱玲不可避免地卷入以票房论英雄的市场规则中。
《太太万岁》是张爱玲1940年代触电后的颠峰,但也是尾声,随着内战的结束,全国的解放,张爱玲更是成为不合时宜的人。1955年秋天,张爱玲从香港移民到美国。
初到美国,张爱玲的生活是拮据的,于是,她写信给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请求获得支持。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建于1907年,内有公寓、图书馆、工作室等设施,目的是为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住宿,和安静的创作环境。
其时,张爱玲小说的英文版已在美国发行,且得到一定的好评,于是她很快被允许进入这个文艺营,分到了宿舍和工作室。在这里,36岁的张爱玲结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65岁的剧作家赖雅。
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的这第二段婚姻,并非出于爱情,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和彼时的孤寂穷困,以及赖雅在美国主流文艺圈的根基,在这场“零售”的婚姻的天平上压上决定性的砝码。但是不管实情如何,显而易见的是,与赖雅的结合,给张爱玲带来了几乎致命的经济危机。
赖雅是个过气的剧作家,身无长物,在两人结婚仅两个月后,赖雅不幸中风。此时,张爱玲在美国的创作毫无起色,为了筹措赖雅的医药费,张爱玲不得不重返香港。
上世纪50年代,是香港电影产业走向颠峰的发端期。1956年,陆运涛掌舵的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成立,次年,邵逸夫掌舵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简称“邵氏”)改组成立,由此出现了两大电影巨头邵氏与电懋的争霸局面。为了在竞争中占得上峰,延揽人才成为二者的当务之急。
1956年,经好友宋淇的介绍,张爱玲开始了与电懋长达十年的合作。电懋的环境对于张爱玲来说,应该算是如鱼得水的。电懋的工作人员多来自上海中产家庭,作品也大多表现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爱情,其格调在现代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小资”,而这恰恰是张爱玲的擅长,她期间创作的《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六月新娘》、《桃花运》等诸多剧本基本基于这类题材。
然而,电懋又给了张爱铃诸多限制。电懋倡导明星制,以打造明星为核心,张爱玲的剧本均为有的放矢地为某女星量身打造的产品。
例如《情场如战场》,该剧改编自美国麦克斯•舒尔曼舞台剧《温柔的陷井》,影片讲的是年轻美艳的叶纬芳是情场高手,在她看来但凡是男人,必定得爱她,但爱上她的男人,又必定要受她折磨抛弃,为了获得满足,她对姐姐叶纬苓也不惜横刀夺爱,而这一切又是为吸引表哥的注意。这是一部都市青春爱情闹剧,里面叶纬芳一角是专为立志从村姑路数转型的林黛打造。影片上映后,香港票房一片飘红,不仅林黛借此成功转型,也使张爱玲在电懋成功立足。
从情节设置来说,这些影片多是迎合市场之作,难以分辨张爱玲昔日的锋芒和冷刻,虽然从电影剧作角度来看,这些影片有卖点、有噱头,张爱玲结构都市剧的功力日趋成熟,且演员青春靓丽,活力四射,颇为讨喜,但也难脱小巧腾挪的格局。
尽管张爱玲编剧的《情场如战场》和《小儿女》分别获得金勋章奖和1963年的金马奖优秀剧情片奖,但是电懋并不是张爱玲的安乐窝。市场的运作让张爱玲不可避免地卷入票房论英雄的规则中来,甚至其剧本一度在一线和二线之间徘徊往复。
而对于张爱玲来说,电懋十年的剧本创作,仅仅是她维持自己与赖雅在美国清贫生活的谋生手段。
香港•多少恨
剧本《红楼梦》的终结也预告了张爱玲编剧生涯的终结,张爱玲的最后一部电懋剧本《魂归离恨天》仿佛是对《红楼梦》失意的凭吊,又仿佛是对现实种种衰变宣告一个结点。
在电懋十年间,最让张爱玲引以为恨的大概要数剧本《红楼梦》的流产。
当年,风靡亚洲的一代玉女——尤敏,是电懋力捧的对象,1961年,电懋公司为将尤敏捧红到底,进行全体明星总动员,企图打造豪华古装大戏《红楼梦》,而尤敏是当仁不让的林黛玉。这样重要的影片,其编剧一职落在了张爱玲肩上。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深受《红楼梦》影响,被看作曹雪芹的隔世知音,从少年创作《摩登红楼梦》到晚年的沉心考证,可以想见,改编《红楼梦》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何等严肃何等神圣。另外,一万港币的稿酬在当时也是创下纪录的。
但是,这最后却演变成一场错位的悲剧。张爱玲“错”就“错”在,她太在乎《红楼梦》了,在《红》的面前,她忘记了市场的流俗,忘记了电懋青春爱情剧的一贯路数,她轻易造就都市市井神经喜剧的才能此刻全部被她遗弃于九宵云外,她的构想与公司仅仅想要一部小儿女爱情悲欢的意图相差甚远,与公司的磋商、改写几乎耗尽了她的心神,同时赖雅的又一次中风更是让她雪上加霜。
在《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一书中,作者司马新写道:“她还受到健康状况不佳的折磨。眼睛因溃疡而出血,为了抑制病情不得不常找医生打针。又为了能及时完成剧本写作,只能尽早返回美国,她只能从上午10时工作到凌晨1时,使她的眼疾更加恶化。两腿又因旧金山出发的飞机座位狭窄而肿胀,至今尚未消退。由于没有钱去买双大一些的鞋子,只好耐心等到农历年底大减价时再去物色。最糟糕的是经济上的窘迫……《红楼梦》稿酬要等剧本完成后才能拿到,而剧本又在不断修改,一时无法交卷……在这时,宋提出让她另外再写一部剧本,稿酬八百美元。即使为此要耽搁她离港日程,她也在所不惜了。因为她计算过……八百美元可使她和赖雅生活约四个月,因此她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然而事实更为残酷的是,在电懋与邵氏的争霸战中,抢拍成为两军对垒的惯技。有人做文描述当时形势的紧张与严峻:“面对敌手(邵氏)强大攻势,电懋决定筹拍大型古装片《武则天》、《杨贵妃》以作抗衡,孰料邵逸夫得悉后,立即命李翰祥带队赴日本抢先开镜,以最快速度赶拍出黄梅调古装片《武则天》、《杨贵妃》及《王昭君》,令“电懋”不得不放弃拍摄计划。到得1963年,电懋邀得名导演严俊开拍黄梅调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来已开镜在先,却依然被李翰祥仅用半月时间制作的‘梁祝’抢在前头公映,并且受到台湾及东南亚华人地区的空前欢迎。”
在抢拍成风的境况下,就在张爱玲赶制《红楼梦》剧本的时候,邵氏已经抢拍出了由乐蒂、凌波担纲的《红楼梦》,电懋豪华明星版的《红楼梦》计划自然归于流产,而后来,张爱玲的《红楼梦》也不幸遗失。
剧本《红楼梦》的终结也预告了张爱玲编剧生涯的终结,随着1964年陆运涛空难去世,电懋也渐渐去势。张爱玲的最后一部电懋剧本《魂归离恨天》,故事虽改编自《呼啸山庄》,但这名字却仿佛是对《红楼梦》失意的凭吊,又仿佛是对现实种种衰变宣告一个结点。此后,张爱玲退出影坛。
尾声
1960年代末,张爱玲退出了影坛,但1980年代起,却开始了人们演绎张爱玲的黄金时代。
至今,华语文坛上,没有一个作家能像张爱玲一样,被电影如此痴迷地青睐,频繁地将她和她的作品演绎成光影的故事。也许没有人认为她能划为大师之列,但是没有人质疑,在她书写的诸多传奇背后,她自己的一生就是一种传奇。
柯灵曾说,“诺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而这文史上“放不下”恰恰注脚了今天人们对她如潮的迷恋,张爱玲的精神与生命该是属于今天的,她的刻薄,她的物质,她的爱恨纠缠,那个年代屏蔽掉的东西正是今天最大的需求,有她就有商业的噱头,有她就有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她和她的作品天生就是为电影准备的脚本——
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将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搬上银幕,由周润发扮演范柳原;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又将《金锁记》改编成电影《怨女》;1990年,三毛把张爱玲自己的故事写成《滚滚红尘》,这是三毛的最后一部作品,演职阵容为导演严浩,主演林青霞、秦汉,配角为张曼玉,这部影片将第十二七届金马奖的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纷纷收入囊中,而三毛填词的电影主题曲也与电影一起成为经典;1994年,关锦鹏将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拍摄成电影,艳星叶玉卿演出纯洁的“白玫瑰”试图转型;1997年,许鞍华又改编了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又像妓女又像痨病鬼”的梅艳芳饰姐姐曼露,十分成功;1998年,侯孝贤又将张爱玲改写自清末韩邦庆的小说《海上花列传》拍成电影,编剧朱天文大呼:“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是一个陷阱!”2007年,李安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影片《色•戒》,又一次让这位华语电影界的神人拿奖拿到手软。
最贴切的该是李碧华的那句话——“张爱玲是一口古井,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这些电影人们从张爱玲身上得到不同的滋养,同时又以这种方式继续着张爱玲的光影传奇。
张爱玲剧本创作年表:
《不了情》(1946年,文华)
《太太万岁》(1947年,文华)
《情场如战场》(1956年,电懋)
《人财两得》(1956,电懋)
《桃花运》(1956,电懋)
《六月新娘》(1960,电懋)
《温柔乡》(1960,电懋)
《南北一家亲》(1962,电懋)
《小儿女》(1963,电懋)
《南北喜相逢》(1964,电懋)
《一曲难忘》(1964,电懋)
《魂归离恨天》(未拍摄,电懋)
相关新闻
作者:
文颖 [图]Fotoe 、IC
编辑:
蒋思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