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传统娱乐:教你玩九九消寒图
2006年12月22日 11:02国际在线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冬至风物,生民百态——冬至的节俗漫谈  

图:传统消寒图

传统冬至节主要活动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衣、食、礼、娱五类。   

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   

1.官方活动:郊祀祭天   

在古时,天子祭天几乎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节目了,若要类比,似乎有点类似于当今央视的春节晚会——不同的是,当时只用折腾天子及其臣下百十人,而如今的春晚,那架势,连持续了三千年的祭天活动恐怕都要望尘。也许浮躁的我们今天很难体会:隆重不等于闹腾。所以,那在寒冷的黑夜里,在静谧的星空下的所谓盛大,看起来竟如此难以置信。那些场景,也几乎不能再还原在人心里了,只有故纸堆里那些平淡的,重复的字语发出幽幽的暗光: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周礼》)

“十月庚寅,冬至亲祀圜丘于南郊。”(《晋书》)

“冬至日,祭天于圜丘,玉用苍壁,牲用玉色,乐用夹锺为宫乐,作六变。”(《三礼义宗》)……

冬至祭天的记载,可上溯到殷商。华夏民族对天地的崇拜一直是极为重要精神信仰,比如最高统治者(不论是三代之王还是皇帝)都称作天子,表达了一种受命于天而教治万民的传统秩序观。自古以来,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风俗。

旧时,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对天的祭祀至高无上,自然也是只有天的儿子才能承担的专门工作。天子于每年冬至等重大时节都要祭天,登基等大事也例须祭告天地。祭天有专门的场所,《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每到这时,天子将率三公九卿大夫前往郊外寰丘祭祀,仪仗齐备,乐舞既调,皇帝于郊外特修的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上天五谷业已丰登,主祭的是昊天上帝,配祭则是皇帝的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三献、祭酒、读祝、奠币是少不了的,祭祀上天还要特别燃柴禋祀,从而能将消息传达至上去。   

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皇帝祭天仪式极其盛大,按照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来斋宫斋戒,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就开始逐渐增强。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9项程序,在古时候,每当这一日,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天子,在孟冬寒夜初晓、星光微曦的时刻,他应该已经立于圜丘之上仰望苍茫宇宙了。  

2.民间风俗:迎日祭祖

虽然祭天的性质至高无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但出于对于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间在冬至时还有一种不算正规的“迎日”的风俗,也算是一种特殊的非正规祀天方式吧。迎日活动中需要的物件是一种叫做日晷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日影仪——《月令章句》说:“冬至为极,昼露极短,去极极远,晷景极长。”人们常常通过观察日影来预测来岁的丰饶,这就有点仪式性和趣味性了——《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

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   

除了祭天迎日,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传统生活中,祭这个字是渗入在日用常行的,节日里祭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祭传统讲“敬如在”,比如,在时节转换的日子里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们一起过节。一般来说,虽然不是正式家祭,但应该给祖先的灵位前祭献供品和香火,酹酒一盏而后全家在一起分胙、同庆。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衣  

冬至节的风俗很多,以往,大家津津乐道多以食俗、娱俗为主,而有关衣俗的记载要相对少得多,或寥寥数语,或语焉不详。这对于衣冠上国的传统,很有些名不符实的尴尬。   

周代冬至日就是元旦,故而非常隆重。天子要郊祭天地,按照周礼,祭祀昊天上帝应该着十二章纹的大裘冕,属于天子六冕祭服中的最高级别。部件为:十二玉旒冕冠、白色中单、玄黑色羔裘上衣,衣上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纁色(黄赤色)裳,绣有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配朱红色的蔽膝,另外还有大佩、大带、绶、圭等小配件。玄纁二色是周人心目中最神圣的颜色,分别象征着天和地,如今我们常用于祭文的赞词“天地玄黄”正由此来。  

魏晋六朝以前的华夏民族有着后世难以理解的深沉。周代的时候,昏礼、祭礼等都会用凝重而神奇的玄、纁色,而不是后世的大红大黄;后来五行思想的影响下,四望与四季分别染上了象征其自身的颜色——东为春,其色青;南为夏,其色赤;西为秋,其色白;北为冬,其色玄。关于冬至的服色,在完整记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中可窥得一斑:“冬至之日,北宫御女黑色衣黑采,击磬石,其器铩,其畜彘。” 先秦到汉代,服饰中五行思想尤为深重,按照四个季节,天子的祭服也因此而变得多彩时尚起来,按一年四季分别穿青、黄、白、黑。冬至这天,自然是黑色的祭服——“冬至天子服黑而絻黑。”   

不过,汉代很看重阴阳家的五行之德思想,认为汉为火德,尚赤。因此,在《后汉书·礼仪志》有:“冬至前后,听事之日,百官皆衣绛。”汉代是历史上杂俗发展的开端,颜色反应心理状态,似乎已经有一点贺庆的味道开始渗入庄严的祭祀内容中了。   

唐代人文大盛,喜庆欢乐的气氛影响下,激发了大众在生活情趣上的创作潜能。唐代洛阳贺冬至的衣俗,冯贽《云仙散录》云:“洛阳人家每遇冬至,煎饧绿珠戴一阳巾。”煎饧,即用麦芽或谷芽煮饴糖。绿珠,是以小纸幡与珠饰做成头饰戴在头上。戴一阳巾则取“冬至一阳生”之义——冬至时阴气盛极而衰,一阳始生。后来宋人庆冬至吃馄饨(云吞),大约也有阳气萌、混沌开的寓意......  

南宋有人记述,人们在冬至穿上华丽衣服,张灯结彩,布置贺冬车马,并停市庆祝。称“做节”,与过年相似。江南至今仍流传“冬至大如年”的俗语等,这种心态和习俗大都是周俗的遗响。  

后来,冬至穿新衣的习俗也固定下来了,官家给吏员赐新衣冠,如今天过年时单位给发的年货这类性质。明朝在冬至节,“赐百官始仪貂裘帽,万历初犹然。”《帝京景物略》还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

   编辑: 吴璟薇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