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1日下午,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已经接待前来吊唁的各国使节80余人,来自各地的比利时华人、华侨、留学生等无数。20日下午,使馆举行比利时华人华侨、留学生及中资机构抗震救灾捐款仪式。章启月大使在讲话中感动地介绍说,当地侨团在街头贴出捐款倡议书,华人超市、餐馆、学校等纷纷设立捐款箱,有的一家老小20余人一起前来捐款,艺术家们则展开义卖……本次捐款活动结束后,使馆方面公布现场已收到捐款30余万欧元。记者还注意到,比利时当地电视台的记者首次出现在外国使馆的赈灾捐款活动现场,次日这一活动被作为重要新闻与地震新闻一同播出,当地报纸也予以广泛报道。
21日清晨,比利时政府向中国灾区提供的援助物资从机场出发,其中包括可临时安置2000人的400顶帐篷、4000条毛毯以及可供1万人维持3个月生活的医药用品和公共卫生设备。据悉,该专机将直接抵达成都双流机场。另外,比利时政府已经承诺向中国紧急提供65万欧元的资金援助。
目前,比利时外交大臣德古特正在中国进行访问,20日他从北京转往上海时表示,对此次本国各部门能够协调配合,迅速调集物资运往中国感到满意。比利时当地民众告诉记者,当他们听到这一消息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以往像这样涉及外交、内政、国防及公共健康等多个部门合作的事务总是缺乏效率,此次总算没太耽误对中国灾民的救助。
缺少重型装备 有我血肉长城5月19日,空降兵某师救灾战士徒手推起救灾现场废墟中的混凝土横梁。汶川地震发生已经一周。尽管目前大部分灾区都已经有大型装备开进,但仍然不敷使用。救灾部队官兵不畏艰险,不怕疲劳,依靠极其简陋的工具,甚至是徒手,用血肉之躯完成着一项项“不可能的任务”,构筑起抗震救灾的血肉长城。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近日来,欧洲媒体关注中国的焦点从“西藏问题”转至“地震灾害”,随着新闻视角变化,新闻素材中的画面与文字都更加深入中国社会,这让当地民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这是一个虽然身处灾难之中却充满凝聚力的中国。比利时《自由报》在21日的文章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谭千秋张开双臂保护4名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的事迹,并将这位伟大的教师称为“庄严的雄鹰”。其他许多有关抗震救灾的报道同样如此,文章中的主人公深深打动着欧洲民众。
一位70多岁的当地妇女对记者说,中国人在大灾面前的奉献精神令她难忘,而更令她不可思议的是地震发生170多个小时后还有人被救出。这表明中国人的求生意志是如此顽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救助工作更是如此坚持不懈。 (驻欧记者 窦德龙)
作者:
窦德龙
编辑:
杨玉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