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合院的“中产阶层化”
北京胡同的身世
北京胡同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开辟元朝的蒙古族人将北京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棋盘,在京城里划出一个个规整的格子。在最初的规划里,公共区域向胡同深处伸展,而私人生活则隐蔽地藏在砖墙背面,每家每户带有自家的小花园,阳光洒进花园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京进入人口激增的年代。于是三四户人家不得不搬入一个四合院,虽然该四合院的所有权往往只归属于一户人家。于是,连最初空间充裕的四合院也都逐渐变成了贫民窟。从90年代早期开始,北京大规模地整修老宅。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京现代化的步伐,却也默默地加速了传统建筑淡出历史。
天安门广场南面的前门区域以前是北京普通百姓聚居地,这一带曾经七拐八弯地聚集了很多胡同,还有不少茶楼和戏院。现在的前门区域,只有老北京的城门还屹立着。
胡同和四合院保卫战
胡同以及胡同所代表的老北京文化记忆如此迅速地衰竭,让京城的知识分子开始大声疾呼。
出生于北京的法国女子华新民和新华社《望》周刊的记者王军开始组织保护老北京的活动,他们撰写了很多相关文章,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注意。最终,保护老北京的建筑文化,成为一种国际声音。那些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的四合院民宅是保护的重点,因为原汁原味的历史感应该被彻底保留,而不能轻易地一笔勾销。
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市政府也开始关注民间保护老北京建筑的声音。政府出台了一个保护计划,在城市核心地带圈了25个值得保护的历史区域。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老北京建筑被破坏的速度,在近年明显放慢了。
编辑:
杨玉鑫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