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圈的贬值与吊诡
2009年04月10日 09:30凤凰网论坛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富豪] [吊诡] [贬值] [财富]

中国富豪10年变迁

“如果把成功定义为拥有财富多少的话,那么这50人就是中国大陆最成功者,他们的故事能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胡润在1999年发传真给欧美等国一些著名传媒机构时,这句话一下子打动了当时的《福布斯》主编Laury Minard,他决定刊用这一榜单。

如果以此为标志,中国“富豪”概念的产生至今已有整整10年。在全球富豪以及中国富豪资产大大缩水的今天,以及中国富豪社交圈日趋鱼龙混杂的当下,来回顾这一群体的变迁,似乎更能有冷静的思考和心态。

中国富豪蜂拥而现的近10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02年,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2006年,最近的则是2007年至今。

第一位“中国首富”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荣毅仁于1979年应邓小平所托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集团前身),可谓是标准版的“红色资本家”。

在2003年至2006年的中国企业界,“财富榜样”开始成为人们公开谈论的话题,尽管河北大午集团掌门人孙大午2003年被判刑再度引发“原罪”话题的争议,但与世纪之交那种大都羞于露富的氛围相比,此时的企业家们追逐财富更为自然,而且在注重财富增长的同时关注财富品质。

2007年是一个财富无限膨胀的年份,当杨惠妍以130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当富豪榜前十位“十有八九”与房地产有关时,“财富”二字甚至开始让民众和传媒生厌。有人嘲讽道:“大国崛起,还是首富崛起?中国曾经有过500强,可传下来的只有宅子。”

直到现在,贫富差距之大仍是政府的一大心病。特别是最近几年经济高速增长后,鸿沟越来越大。以至于香港知名报人林行止也有感于香港社会贫富差距加剧,他表示不愿再做盲目的市场信徒,并声称中国只有制定一套在“向钱看”与社会公平之间平衡发展的政策,其崛起才对提高人类福祉有积极意义。

某知名媒体发布的一项社会调查结论显示,让被访者选择三个词来形容现在的富人,结果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奢侈(57.1%)、贪婪(52.7%)和腐败(45%),而聪明(33.1%)和勤奋(31.7%)仅列第四和第五位。可以说这一结果与当今整个国际社会对富人认同和尊敬的普遍态度相比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贵族文化的土壤先天贫瘠,加之中国的大部分富人又都具有在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速成性”和“暴发性”,所以这就造成了整个中国富人阶层平均素质的先天不足。

就慈善而言,有人认为中国的慈善体系机制陈旧,需要对其信任度先打个问号。但在中国内地,不少富人自己挥金如土,却舍不得捐出点钱来做善事,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冷漠病”。

如何提升和改善中国富人阶层的社会形象,看来已经是整个中国富人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必须认真面对的迫切问题。

当去年虚拟经济泡沫退去,今年内忧外患重重,中国许多民企特别是中小企业如今的境遇,甚至倒退至10年前。在中国富豪群体财富整体贬值的现实下,用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回顾和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或许在此时来提升中国富豪的精神价值不失为一个好的时机。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