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个人档案
2009年10月22日 20:11凤凰网时尚 】 【打印共有评论0

吴征眼里的杨澜

吴征认为婚姻完美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内涵,名气其实并无所谓。“如果没有共同的事业,我们的婚姻也会相当完美”,吴征说道。 在吴征眼里,杨澜是不折不扣的好妻子,“杨澜有的菜做得很好,有的菜做得不好,但她总是忙着给我弄好吃的”。两人的脾气上也很和谐,一个脾气大的时候,另一个总是很耐心,到最后,杨澜总是能把两人都弄得笑起来。“杨澜更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俩都庆幸在茫茫的人海中,能够遇上这么一个知己”。 在解析两人事业上的分工合作时,吴征说,他以资本操作和管理为主,杨澜则是创意更多一点。“我们俩的文化理念很相似,有共性,又各有所长,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创造一份事业”,吴征称之为是一种幸运。 吴征:夫人的名气不是压力 当记者问吴征:太太的名气比自己名气大,是不是很不舒服? 吴征笑着说早就习惯了,当然一开始的时候稍微有些不习惯,现在早已无所谓。事实上,在海外的华人圈里,吴征早就是一个名气颇响的年轻华人实业家。吴征笑着说:“在香港,我们的名气应该差不多,可能还是我的名气更大一些吧。再就是无论杨澜的名气有多大,她都是我的太太。”

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

杨澜:"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

永嘉路387号(阳光卫视上海总部)一楼, 杨澜坦言,阳光卫视成立2年来,自己获得的人生阅历,远远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做阳光以来,经济管理、公司运作等各个方面给我很大的压力。”

杨澜展现给公众的,是一个多角度的形象。虽然外界有“杨澜是阳光文化形象大使而不是掌门人”的说法,杨澜说:她现在一半时间做主持,一半时间做管理。

做访谈节目至今,杨澜已经采访了200多个政界、经济界或文化界的名人。“他们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有的是人生故事有意思,有的是思想深刻——采访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采气’:从每个人身上,我都可以采到‘气’。”

杨澜坚持认为,自己从《正大综艺》的“出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转型。“90年代初中国还不是特别开放,《正大综艺》实际上是给国人介绍国外风土人情和知识的节目,严格说来是一个益智类的节目。”从益智类的节目到深度访谈,杨澜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始终以文化为导向:“从家世背景到个人爱好,我的兴趣一直在文化方面,所以真的不存在什么大的跨越。”

杨澜承认《杨澜视线》是一个不成功但很重要的转型:“《杨澜视线》严格说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介绍美国百老汇和电影的幕后制作,当时忽略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虽然介绍了一些美国电影的幕后特技,但中国观众根本看不到这些电影,同明星和幕后制作的情感联系不是很紧,自然也就不关心。”但后期的《杨澜视线》,就明显地具有了更后来的《杨澜访谈录》的影子,节目的主题转到了社会、经济方面,风格也与《杨澜访谈录》如出一辙。

杨澜曾经两访基辛格。“今年初我又访问了基辛格,想起自己1996年的采访,真是太小儿科了,问的问题都是八杆子打不着的,无一例外地在结尾希望人家对中国观众说几句话,你在外交事业中感到最骄傲的是什么等等:都是对任何人都可以问的问题。”6年以后的杨澜,同样是访问基辛格,问的是“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后,你也在中东有外交穿梭……”(因为访问时正值鲍威尔的中东之行),这样的问题具体、有针对性。这和“采访前做足了功课”有很大关系。采访前,杨澜阅读的是基辛格的主要外交著作等材料;采访后,基辛格对杨澜的采访是“AMAZING”(令人惊奇)。

《杨澜访谈录》的制片人郝亚兰说:“这个节目,实际上是对杨澜和被采访对象智慧的双重倚重,是杨澜和被采访对象智慧的碰撞交融。”杨澜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而有韧性的人”;这一点,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同。郝亚兰说:“坦白地讲,杨澜是这个制作组里最勤奋的人。”事实上,杨澜不仅仅作为主持人出现在节目中,她对节目制作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否需要一个反光板她都会提出建议;作为一个职业的主持人,她对节目的品质有很高的敏感度。”

欢迎订阅凤凰网时尚电子杂志《摩登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谢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