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妓和宝塚:日本女子文化
2009年11月09日 13:04千龙 】 【打印共有评论0

“艺妓”的衰落和“宝塚”的兴盛

日本历史上的艺妓业曾相当发达,在19世纪的全盛时期,从业人员多达几万人。艺妓业在二战后大为萧条。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妓再度兴盛。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公司生意减少,艺妓业再度陷入低谷。据估计,目前日本的艺妓只有数百人左右,且年龄平均都在40多岁,生意可谓“门庭冷落”。

艺妓文化的衰落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艺妓,意味着以艺术为生。每个艺妓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课程,很是艰苦。

由于艺妓的内部管理极为严格,训练又极其刻板,加上她们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太乐观,导致艺妓也有思迁之念。此外,艺妓巨大的开销也是她们很难承受的,一件手工缝制的和服就要1.5万美元,如果租,2个小时也要100美元。

每个爱惜自己的艺妓起码都有10件和服。另外她们花在头发上的钱也不少。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品”,艺妓文化也有些与现实社会脱节,她们似乎给人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面对昂贵的培养费和门庭冷落的形势,以及“居高处”的表象,艺妓文化不得不随时代变迁而风光不在。衰落仅是一种趋势,但犹存的是它将以“传统文化”自居。

如果说艺妓文化逃不过时间而多少有点遗憾的话,那么宝塚的时逢盛世则更能测试出如今日本人内在的文化需求。“全部80名美女组成的‘震撼阵容’,纯一色的妙龄美女,把法国的红磨坊、美国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中所有热烈的、欢快的、动感的和充满诱惑与性感的因素杂交而成的东方大歌舞。”法国某位艺术家如是评价。的确,梦幻般的舞台艺术,浓郁的日本风情和华丽的歌舞,这就是“宝塚”给大多数人的外在感受。

宝塚剧团是世界上演出场次最多的艺术团体。从1938年开始海外公演,去过南美、欧洲等地,至今一共进行了20多场演出。1999年,宝塚来中国演出,8000多张演出票销售一空,光是日本人就买走了六千余张票,可见宝塚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宝塚的兴盛在于她们贴近生活,能抓住现代人的心理,养眼的美女实在是势不可挡,每个女孩脸上都带着训练有素的表情:温和而不谄媚,优雅但不高傲,端庄但不呆板,宛如超现实的完美女子。

并且,她们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剧目主题多元化,东西兼备,新旧并存,老少皆宜,舞台设计变化多端。剧本80%至90%都是原创的,也有部分引进外国的剧本。目前宝塚有20多个导演,每年定期提交企划书,有专门委员会选择作品,如果有适合演员的剧本就可以排演。宝塚比较偏重悲剧作品,这也比较符合日本观众的口味。

“很日本”的品质

无论是传统的艺妓文化还是如今国宝般的宝塚文化,它们的魅力更在于这种文化表现着日式审美的最高境界。据说艺妓和宝塚成立时最初的目标都是想培养一批贤妻良母,打造出日式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能进入艺妓和宝塚群体学习的女性几乎也就等于得到了整个日本社会礼仪上的最高认可。日本对女性的要求是很精致和唯美的,艺妓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最高姿态,而宝塚代表着日本文化之古老和现代的完美衔接。

“自我修养”、“自我重塑”的能力是日本恒久追求的一种品质,而艺妓和宝塚文化也不约而同地表现了这种品质。艺妓精雕细琢的化妆艺术,讲究、华贵的服饰,漫长而严格的培训;宝塚清一色的女班要求,一人打造两种性别的艺术,森严的管理制度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很日本”的品质。不同的是,艺妓今天成为了“夕阳”文化,而宝塚正在如日中天。这也无可厚非,一切都是时代的要求。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欢迎订阅凤凰网时尚电子杂志《摩登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徐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