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走进金三角 探访亚洲最“HIGH”的夜店
2010年01月18日 10:14 商界时尚 】 【打印共有评论0

果敢街头可见中国的印记 

弃儿,弃儿!

果敢的确曾经就是中国的属地。即便刚刚经历了动荡,很多当地人还是自豪地称自己是中国人,南京府是他们的老家。原来,掸邦的先民是跟随明永历帝的士兵。明朝初年定都南京,南京与掸邦的渊源由此而来。到了清朝,皇帝设立“木邦宣慰司”专司此地界,但交由当地人治理。 

在曾经的鸦片种植区,如今的大水塘,依然矗立着一座界碑。英殖民者侵占缅甸后,按照1897年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原属于云南省的果敢县脱离了中国的控制。“大清与英缅堪界”的字样尽管已经经历了113年的雨打风吹,中文依然遒劲,英语仍旧醒目。不过,果敢人仿佛并不因为这块界碑的存在,而自认为是大清王朝的弃儿。他们依然保留着和内地一样的生活习惯。英缅当局无力管辖边陲的政务,一直把果敢人当做异族。

果敢人被缅甸政府正式确定为合法的少数民族还是“二战”结束之后的事情。可是好景不长,各派势力独立对抗,罂粟泛滥和内部纷争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1989年,“汉人”彭家声发动了兵变,与政府和解并实行“完全自治”,果敢才更名为掸邦第一特区。于是,在强人彭家声的治理下,果敢依然保留着中国的政治模式,为这里开启了长达20年的和平。直到今年,这里才又响起了枪声。

进入果敢,依然能感受到空气的紧张。

身着不同式样制服的军人荷枪实弹,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部队和不同的势力。佩戴黄色须穗的是宪兵,肩章上写数字的是政府野战军,有太阳标志的是掸邦地方部队,穿着淡米色军服的是政府安全情报人员。绣有“MNDAA(Myanmar National Democracy Allies Army——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的是彭家声的部队,他们此前几乎是这里唯一的武装,现在却难觅踪影。

头顶迷彩钢盔、臂佩红紫双色标志、胸前白色挂坠的几名士兵杀气腾腾地从美式吉普车上冲下来,用一只戴着雪白手套的手示意我停下接受检查。后面紧随的士兵已经端起了步枪,右手食指紧扣扳机。而对陪同我的当地朋友,他们却不闻不问。

他们已经熟悉了当地人的长相,凡是外来人他们都要盘问一番。“习惯了,就好了。”朋友告诉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徐婷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