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因4月的空白展,以艺术的视角再次闯入公众视线,都说艺术是最顶级的奢侈品。诚然,艺术是时尚的源头和灵感,再锋芒高调的时尚,也要对艺术俯首称臣。第一期《摩登周刊》尚流人物:访问艺术家刘晓辉。
人物履历:刘晓辉——《空白展》艺术总监,策展人之一。【详细介绍】
作为艺术家,作为艺术策展人,刘晓辉相信,艺术应是“公众的”……
刘晓辉谈艺术
Q: 周翊 A:刘晓辉
Q:你认为公众会关心艺术吗?为什么要为公众做一个艺术展?
A:其实不是公众关注艺术,而是艺术是否值得公众关心,是不是有观众关心的内容。
在今天,一个现代的社会里,我们不再关注象牙塔里某个人的情绪。其实艺术家在很多方面是很片面的,社会需要保留更多的空间才有活力,凭什么艺术家就自以为可以不回复E-mail?凭什么艺术家就会要求社会对他们保持一定限度的宽容?今天,艺术家是否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片面性。
今天,中国当代艺术都是面向画廊、海外市场、面对收藏家,什么时候他们能够面对大众呢? 这就要看艺术家是否觉得有责任来为社会做点事情,也取决于他们怎么来看待艺术家这一特定的身份。
Artist这个词是来自西方的,在中国说成“艺术家”,其实翻译成“做艺术的人”比较准确,现在,什么都是成名成家的,艺术家要是真觉得自己是“艺术家”,那就完了。市场中自以为是艺术家的那些人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变成一个商人,那么公众面对他们的心态会平和一些。
Q:你认为什么样的艺术是公众艺术?
A:在一个商业社会,真正的精英是商人,一个商人的眼光往往比艺术家更敏感,一个商人的思路往往比艺术家更有创造力。 艺术怎么会不期望面对公众呢?所以不能说有“公众艺术”,艺术向来都是渴望公众了解的。目前的这个艺术圈是比较狭隘的,很片面。
Q:应该探讨艺术家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是否考虑到公众需要什么?
A:一提到公众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世俗趣味,迎合大众的品位,其实不见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是为了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的牺牲的美国战士。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照战士牺牲的日期为序,刻划着牺牲者的名单。
自从1982年“老兵纪念日”那天建成以来,越南战争纪念碑就成为了华盛顿特区游览者最喜欢的去处之一。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形碑体构成,就像插在华盛顿纪念馆和林肯纪念馆之间的一道风景线。在其140块花岗岩墙板上镌刻着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阵亡的美国男女军人的名字。
在设计初期提交了1400份设计方案,最后,耶鲁大学21岁的建筑专业学生Maya Lin的设计方案被选中。当时,她的设计方案也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她的设计不像普通纪念碑那样高高立起,而是插入地下,牺牲者的名字也没有按照姓氏的先后排列,以至于亲属朋友只能按照死去的日期一个一个寻找,有些像在死尸堆里扒来扒去,它不是崇敬型的,是情感型的,面对它,亲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这种近似于残酷的形式,反常规的设计导致军方强烈的不满,认为没有反映传统军队的英雄形象,是对老兵们的侮辱。
这个简单而又优美的设计——两面黑色的大理石自然地拔地而起,这个设计在当年一度引起了争议,但今天在人们心目中该纪念碑已成为衡量其他纪念碑的标准,成为探访者最多的纪念碑。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前面的金字塔在建成之前,也都是广受非议。 所以说,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担负了责任。
Q:艺术展如何做到关注现实?
A:大家都会这么想问题,问题在于公众怎样去关注展览?是去欣赏价值天文数字的油画,还是去看看其他的人群在做什么?艺术家是否有能力去关注身边的现实? 我们不要把艺术家归为特殊的人群,只是工作的种类不同,大家都是在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一点贡献。一个工人生产一块砖,一个艺术家创作一个雕塑,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关键在于,一个工人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要生产一块砖,不需要知道一块砖能够起什么作用,而艺术家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艺术品。 艺术除了可以换钱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功能吗?这是目前中国艺术家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于周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如果艺术家不能有一些反思,或者提出一些问题的话,我不知道他们还能干什么? 艺术越来越倾向于设计,设计总是贴近生活的,艺术的功能性加强则会贴近生活,我们都看得懂设计展,不会有太多的疑问,大家肯定不会对一个设计新颖的玻璃杯有任何的疑问,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展,面对一件装置作品,大家会显得紧张,如果以欣赏一个造型独特的杯子的视角来看待一件艺术品的话,事情就变得轻松了。
编辑:
杨玉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