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作者为彼得 柏恩斯坦、安娜莲.史旺,他们两位在过去这二十五年来曾任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与《财星》杂志新闻记者与编辑,是业界老兵。柏恩斯坦曾与人合编《The New York Times Practical Guide to Practically Everything》并主编《The Ernst & Young Tax Guide》。
史旺与马克 史帝芬斯(Mark Stevens)合着的《De Kooning: An American Master》,曾被《纽约时报书评》选为2005年十大好书,并赢得「普立兹奖」与「美国书评奖」。
同样住在纽约的柏恩斯坦与史旺,共同创办了「ASAP Media」,协助催生了《圣血与圣杯之谜:公审达文西密码》(Secrets of the Code:The Unauthorized Guide to the Mysteries Behind The Da Vinci Code)。
家族盛名与压力
不管你继承的家产有没有几十亿,光是著名的姓氏带来的压力就够大了。小约翰.洛克斐勒在白手起家的父亲的阴影下,深觉自己能力不足而饱受折磨—他父亲赚得的财富,换算成2006年的币值,高达3050亿美元。他的子女与其它洛克斐勒家族后代,也都必须与洛克斐勒这名号奋战。约翰.洛克斐勒也许是美国史上最有钱的人,也是享有传奇地位的大人物,但在他那个时代,有的
认为他是最臭名昭彰的实业家之一。戴维.洛克斐勒的女儿艾比,是卡斯特罗的支持者,也是热心的女性主义者。
他另一个女儿佩姬曾经远离父母多年,到巴西里约的贫民窟和穷人一块干活。艾比.洛克斐勒(编按:此处是戴维.洛克斐勒的大姊)的女儿珊卓,反倒是舍弃家族姓氏,选择母亲娘家的姓氏,所以不被认定是洛克斐勒家后人。尽管洛克斐勒后代的个人财富逐年缩水,但是在未来几代,人们还是会把「洛克斐勒」这名字和金钱与权势联想在一起,即便他们现在享有的金钱与权势并不算太多。
其它名声响亮的大家族也一样。范德比或惠特尼、盖兹或巴菲特家族的成员,能甩掉家族姓氏的包袱吗?福布斯富豪的第二代,从自己父亲的名声中得到了什么?正如小约翰.洛克斐勒努力挣脱父亲的阴影,小科勒也一样,这位继承家族的浴室与水电事业的少东,对自己的身分感到天人交战。谈到叛逆的青少年阶段,他说:「我试图要找出自我。叫小科勒的这家伙是什么东西?『小』这个字更是棘手,因为你和老爸同名字,他又正好非常有名。这是这位大人物,」他一边说,一边用两手比出一个蕈伞的形状;他继续说着,「这个是我,」把翘起的手指与拇指紧紧捏着:「这小子是谁?有什么能耐?能冲到多高?」
Jamie Johnson
背着显赫家族盛名的劣势,大家都知道。娇生公司的继承人、刚崭露头角的导演杰米.琼森(Jamie Johnson),曾经制作两部探讨财富主题的纪录片。在2003年的作品《天生富足》(Born Rich)中,当时才21岁、即将继承一大笔财产的他,询问几位遭遇近似的同辈,如乔琪娜.彭博(纽约市长、亿万富豪彭博之女)以及纽豪斯四世(纽豪斯出版事业的继承人):身为全美最富有的几个人的子女,会面临哪些问题?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说有罪恶感,找不到自己姓氏背后的自我。继承范德比与惠特尼家族财产的洪布劳尔(Josiah Hornblower)告诉琼森,他念大学时变得很沮丧,还因此休学两年,南下到德州,在油田公司出卖劳力。纽豪斯四世说,他念贵格教派学校(Quaker School)的同学,发现他是富家子弟后,就把他海扁一顿。
当然,也是有许多富家子弟很快就发现,他们的姓氏很好用。伊凡卡说,川普这个姓制造了很多机会,她谈起跟在大名鼎鼎的老爸身边成长时说:「这样的庇荫不是坏事。」苏珊和彼得.巴菲特也深信,当他们要为基金会募款时,这个姓氏就非常管用;彼得说他住在密尔瓦基时,这个赫赫有名的姓氏对他的生活毫无影响,让他能低调地生活了15年,做广告、影片与电视的配乐。但是他快50岁搬到纽约时,有个如同华尔街摇滚巨星的老爸,巴菲特这名字帮他开了许多机会之门。他说,只要牢记,很多人是因为他的姓才对他感兴趣,那就很容易应付外界的注目。
无论这个和财富画上等号的姓氏能让他们沾多少光,带来何种门路,有意思的是,400大富豪的继承人,很少人能追得上双亲的成就。尽管蒂施、普立兹克与麦克米兰(卡吉尔农业跨国集团〔Cargill〕)等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都表现不错,不过在富豪榜创立25年来,很难找到一位继承人能够超越父母的表现。在这少数能以父亲的成就为基础稳健发展(也许,有朝一日能与父亲匹敌)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小裴洛。他把遗产与四个姊妹共享—但他在2008年要迈入50岁时,已经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