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宁愿体面地死去 也不降下高价
2009年03月04日 09:19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奢侈品] [YSL] [暴利] [奢侈品品牌] [天价]

光鲜背后的生存危机

“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奢侈品定价在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且,即使是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奢侈品牌也不存在‘现原形’的价格空间。假设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因为维持高价位,而没有销售量的存在而‘死掉’,那么今后这一品牌的定位依然存在,否则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东山再起?”卢晓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在国际范围内今年这些外表光鲜的时尚品牌已经在不可避免地经历寒冬。

2008年10月初贝恩咨询公司宣布,10年的稳步发展之后,全球奢侈品销售到2009年下滑比例会达到7%。而根据瑞士制表业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高端手表的销售在2009年应会得以继续,但这一年的增长不会超过5%,相比之下,2008年的增长率达到10%,2007年甚至高达16%。

同时,卡地亚、万国等著名手表品牌的拥有者历峰集团也就前景的不明朗提出警告,其CEO Johann Rupert表示,历峰集团2008年10月份的销售增长减缓到1.6%,在美国和日本的销量分别下降了2%和7%。宝格丽的日子也不好过,其手表部分在2008年前9个月营业额下降了5.8%,7月到9月更是急速下降了7.4%。

“你会看到恒隆广场中的店面频繁地处在装修状态中,这是因为不断地有品牌退出,而新的品牌再进入。因为大多数的奢侈品牌都毫无例外承受昂贵的租金,按照‘保底分成’的租金支付方式,他们需要支出的租金部分要高于其他大众消费品。假设他们连日来一个包都卖不出,那将意味着他们需要自己支付保底的租金。”卢晓说。他所列举的恒隆广场是上海核心地段中汇集了最多国际奢侈品牌的高档商场。

一边是进口奢侈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一边是购买群因为金融危机而造成的资产缩水。根据《花旗银行百万富豪调查报告2008》的调查,持有500万港元以上流动资产的百万富豪,与2007年相比,资产损失达36%;200万至500万港元流动资产的百万富豪,资产损失达10%;而流动资产在100万港元至200万港元的百万富豪,资产损失达13%。

“所以你会看到有奢侈品牌通过过季产品特卖的形式来清空存货,往往是通过自身所积累的VIP客户先挑选购买一批,再特卖一批,基本上可以销售殆尽。但是若始终没有销量,他们也会撤出市场。”卢晓说。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将整体的定价调低,在卢晓看来,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曾经属于一线大牌的皮尔·卡丹之前因为自身经营的问题不断地降价,现在,喜好奢侈品的人还会买他们的产品么?”他说。 (文/郝倩)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